中國戲曲大全之龍江劇

龍江據是中國戲曲文化中最年輕的一個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20世紀的50年代,是黑龍江地區的地方漢族戲曲劇種之一。龍江據起源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它吸收了東北的民間音樂,結合了說唱和舞蹈,形成的一個新的戲劇劇種。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好奇,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龍江劇是中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在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黑龍江漢族地方戲曲之一。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作區會議上,提出要發展東北地方戲曲後,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爲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豐富、發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爲龍江劇。

中國戲曲大全之龍江劇

藝術特點
  手絹功是龍江劇表演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程式動作,來自於二人轉,但又有新的發展。比如《皇親國戚》中的杏花出龍江劇場,隨着音樂的節奏先拋出一個迴旋絹,表現了她小鳥出籠般的喜悅心情。扇子功源自二人轉,但比原來更爲誇張,如《張飛審瓜》中張飛的扇子造型特大,表演中運用了許多大拋扇、立拋扇等動作,突出了莽張飛的性格。

道白分鄉音白、普通白、韻白三類。鄉音白以當地方言音韻爲準;普通白則爲帶有節奏變化的普通話;韻白爲配的音樂伴奏,具有朗育吟詠性質的念唱。此外還有一種兩三句至七八句不等、帶有韻腳的“說口”。

在舞臺美術方面,龍江劇主要是吸取京劇和評劇的長處,虛實結合,既有實景,又有象徵性、裝飾性的設計。服裝上走的是京劇的路子,但又有所改革。根據劇情和所表現的時代的需要,對服裝的樣式和紋樣作了適當的修改。

龍江劇的音樂唱腔屬曲牌聯套和板式變化的綜合體,音樂大多從二人轉、拉場戲中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了兩個腔系([四平調]腔系、[花四平]腔系),完成了男女分腔。唱腔以主調貫穿聯結,融合有親緣關係的輔助曲調。有慢、中、快、緊、散等板式。在音樂結構上,有些劇目是聯曲體和板腔體的混合體,也有的是單用聯曲體。唱腔則主要有“四平調”和“盤家鄉”兩個,此外尚有從“四平調”演化而來的“花四平女聲主調”和“花四平男聲主調”。“四平調”善於抒情,敘事、繪景,上下句結構,帶甩腔,其輔助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架)、(哭糜子)等。

龍江劇的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二胡、琵琶、笛、笙、揚琴等爲主,配以提琴、單簧管等西洋樂器。

音樂唱腔
  龍江劇音樂唱腔的結構形式,確定了以羣衆熟悉的(四平調)、(盤家鄉)爲主調,選用(紅柳子)、(文咳咳)、(武咳咳)、(打棗調)、(哭糜子)等曲牌爲輔助曲調。音樂唱腔的結構形式是以主調貫穿、聯接、融合輔助曲調的板腔體(兼用曲牌聯套)戲曲音樂形式。文學語言樸實風趣,龍江劇的表演,粗獷、俏美。有異於京劇大戲。它是在二人轉、拉場戲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大秧歌等東北民間舞蹈,借鑑和吸收兄弟戲曲劇種的一些表演程式,揉合、提煉、創新,逐漸積累了一些表演手段。尤其是“手絹”、“扇子”、“秧歌步”的運用均有獨到之處。表演動作歌舞性強,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特色。歷年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寒江關》、《春靈庵》、《雙鎖山》、《倆新媳婦》、《結婚前後》、《張飛審瓜》、《皇親國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