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河南曲劇

河南戲曲又稱河南曲子戲、高臺曲,是河南地區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戲曲表演貼近生活,具有較快傳播速度,其曲子多來於民間的小調。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劇種
  河南曲劇史一種漢族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爲曲藝“河南曲子”,於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後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杆]、[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絃、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爲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後也有以漢族民間故事爲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遊鄉》等影響頗大。

中國戲曲大全之河南曲劇

劇目
  劇目以漢族民間生活小戲居多,如《李豁子離婚》、《小姑賢》、《小姑惡》等。也有從鼓子曲目中改編的,如《祭塔》、《花亭會》、《藍橋會》、《鬧書館》、《安安送米》、《金精戲竇儀》等。1933年,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抗日戰爭時期,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梆子、京劇等地方大戲的表演藝術,行當腳色也由小生(俗稱相公)、小旦(俗稱丫環)、醜(俗稱和尚)發展爲生、旦、淨、末、醜,在劇目上移植演出《鍘西宮》、《哭洪堂》、《白蛇傳》、《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長篇大書,如《呼延慶打擂》,編成連臺本戲上演。現知傳統劇目有210多個。早期着名演員有朱天水(旦)、朱六來(生)、李金波(旦)、趙和洲(醜)等。

分佈範圍
  河南曲子,大部分地方是洛陽曲子,分佈在北方一帶。南陽周邊唱南陽曲子。

藝術特點
  由於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采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河南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最初登上舞臺時,曲劇的腔調大多采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絃曲牌之分。總的風格特點是:質樸、自然、婉轉、柔美,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郁。

曲劇的唱腔結構爲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絃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種。

大牌子(大調)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小調)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這類小調多表現爲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絃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河南曲劇的主奏樂器是墜胡。另外還有三絃、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新中國建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絃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臺"。於1940年前後,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

在現代形式的戲劇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例如劇本《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遊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下鄉》中的推車、拉車;《掩護》中的划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