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又稱“小曲戲”,“小調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甘肅地區獨有的漢族戲曲劇種。敦煌曲子戲的表演主要分爲舞臺表演和地攤坐唱兩種,取材廣泛,大多爲神話故事。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不妨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敦煌曲子戲是甘肅省敦煌市獨有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亦稱“小曲戲”、“小調戲”。它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戲曲大全之敦煌曲子戲

歷史淵源
  曲子戲源於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20世紀初的清末民初在中國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新疆曲子戲、寧夏曲子戲等。曲子戲的唱腔屬聯腔體,由衆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在發展過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戶的藝術成分。清末至民國是敦煌曲子戲最爲盛行的時期,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曲子戲班,並涌現出了較有影響的曲子戲演員。“東牛西牛兩個旦(花旦),沒有換柱子孌(玩)不轉”,說的就是第二代曲子戲的三位優秀演員,東牛、西牛、換柱子均爲藝名,東牛名趙吉德,西牛名王登義,換柱子名高中,此外還有孫家福、沈生財、孫家友、周進錄、方榮在觀衆中也頗有名氣。

表現形式
  敦煌曲子戲的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其中舞臺演出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用當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則需幽默詼諧,滑稽伶俐。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

舞臺演出俗稱彩唱,有演出場地、文武樂隊和服裝道具。道白均用敦煌方言中的河東腔和河西腔。對演員具有較高的表演要求,旦角扭的歡,走的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幽默詼諧,滑稽伶俐,角色扮演者表情細膩,感情真切,使人看得出神。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無拘無束。藝人怡然自得。聽衆心曠神怡,如醉如癡。

音樂唱腔
  敦煌曲子戲的音樂唱腔吸收了陝西秦腔、眉戶及甘肅各地曲子戲的各種曲調,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曲牌體戲曲音樂。它包容了文學、音樂、舞蹈、曲藝、特技等各種藝術成份。主要由劇本、曲調、曲牌三部分組成。其伴奏樂器文武兼備。劇本短小、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幽默滑稽。曲調非常豐富,歡調使人興奮無比,悲調能夠催人淚下。敦煌曲子戲在舞臺上演出時,演奏的樂隊分爲文武場面,武場是指打擊樂,文場是指絲管樂器。武場中的樂器主要有板鼓、板、梆子、手鑼、勾鑼、甩子、瓦子等;文場中的樂器有三絃、板胡、二胡、竹笛、嗩吶等。

傳承情況
  由於曲子戲是民間藝術,一直都是口傳心授,並沒有形成文字資料和相關記錄,許多珍貴的劇目曲調都隨着老一輩藝人的去世失傳,無可考據。有研究表明,儘管在內容上有所演變,並增加了民間新創作和新的藝術形式,但在已經形成自己風格的敦煌曲子戲中,仍保留有敦煌遺書中的曲子詞和曲調,這使敦煌文化的餘脈在民間得到了延續。敦煌曲子戲在20世紀前半葉的敦煌還是很盛行的,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雖然食不果腹,但人們仍不忘苦中作樂,曲子戲在當地還是頗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