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大弦戲

大弦戲原名爲“公興班”,是一個古老而且非常稀有的漢族多聲腔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和山東省,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弦戲和其他戲曲相比,有一個獨特的風格,那就是它至今還保留了古老的表演形式。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漢族多聲腔戲曲劇種之一,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爲中心,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一般認爲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演變發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大弦戲劇目原有五百餘本,現存百本左右,內容以忠奸鬥爭、殺伐征戰及除霸安良爲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黃花寺》、《西廂記》、《兩架山》等。

中國戲曲大全之大弦戲

大弦戲是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的一個古老劇種,其範圍以河南省的開封、濮陽爲中心。其名字來源是因爲大弦戲曲牌起奏均以"三絃"領頭起板。

劇種簡史
  大弦戲是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的一個古老劇種,其範圍以河南省的開封、濮陽爲中心。其名字來源是因爲大弦戲曲牌起奏均以"三絃"領頭起板,所以叫"弦子戲"。至於冠以"大"字,是因爲濮陽大弦戲起源於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爲"梨園弟子"所創。唐王朝衰亡後,唐朝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爲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還在朱仙鎮建了一處廟堂,俗稱"唐王廟"。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朱仙鎮的羣衆還敲鑼打鼓迎接到那裏去的濮陽大弦戲團社,並四處傳告:"御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演員們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爲"師傅",而濮陽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爲師傅的。每逢迎神廟會,會主必親帶香、燭、紙、炮去請弦戲,先得給弦戲供奉的"祖師爺"(唐玄宗)燒香、叩頭、放鞭炮,然後,弦戲班才應邀前往。若與其他劇種對戲,必先等弦戲打開鑼方能開戲。當年大弦戲的繁榮和在人民羣衆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人們尊大弦戲爲戲劇之祖--郎神唐玄宗所創建的"梨園戲"爲正宗。

濮陽大弦戲原稱"公興班",自宋朝年間座班於濮陽至今千年不散。抗戰時期濮陽大弦戲班積極宣傳抗日,歸冀魯豫軍區管轄,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並涌現出多名英烈人物。解放後該團歸平原省管轄,更名爲"新新劇社",1953年平原省撤銷,復歸濮陽縣所轄,又更名爲濮陽縣大弦戲劇團。

濮陽大弦戲源於唐代宮廷音樂。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提到的諸多唐宋大麴裏,其中[黃鶯兒],[出隊子]、[調笑令]、[滾繡球]、[海里花]、[江頭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戲的曲牌之中,從其擁有衆多大麴和在大麴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來看,宋代以前大麴聯套現象在該劇種得以印正。

至今還保持着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如“拉江須”,“打關西”等),“拴搐豔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觀燈”等)、“赤腳戲”(如“薛剛打朝”、“西岐”、“紅大弦戲娘下書”等)。這些特徵證明濮陽大弦戲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趨於成熟,明初進入鼎盛期。滑縣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戲活動的蹤跡(在“滑臺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佈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戲、大弦戲各一臺”的記載),明萬曆年間有規模較大的班社“公興班”座班滑縣。清朝大弦戲到了鼎盛時期,班社增多,僅汴梁一帶就有十八班社,分“禮”、“敬”、“旺”三門,後“禮”門出去了山東;“敬”門流入滑縣;“旺”門去向不明。“敬”門流入滑縣與“公興班”合併,實力增強,影響較大。清光緒年間,易名“大興班”。1948年被冀、魯、豫邊區政府命名爲“民衆劇社”,歸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縣,並被命名爲“滑縣大弦戲劇團”,1960年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撤銷,與滑縣合併,稱滑縣大弦戲劇團。

大弦戲是一個古老的多聲腔劇種,有豐富的劇目和音樂資源。

表演藝術
  行當
  演員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表演既有唐宮廷的痕跡,又有北方戲劇剛健勁撥,豪邁威猛之風;還有古雜技功底和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式,形成了獨特的手勢,臺步、架勢、亮相的藝術風格.素有李奎笑、敬德傲、張飛出場三不照之說。

臉譜
  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細而俊、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豎眉等有別於其他劇種。

社會影響
  無論是在劇目、音樂還是在表演上,大弦戲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面貌,讓人感受到唐代參軍戲、唐宋大麴和宋元雜劇的遺韻,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娛樂節目日漸豐富多彩,大弦戲的演出市場不斷萎縮。目前,河南僅有濮陽大弦戲劇團和滑縣大弦戲劇團兩個專業演出團體,由於經費緊張,演員經濟收入逐年減少,生存和演出條件急遽惡化,表演人才青黃不接,許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現在有近百支曲牌和兩百多本劇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麴和大弦戲曲牌音樂的已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