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飲食文化裏之土家族打粑粑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裏,有很多的飲食傳說。如果說到民族飲食傳說,那麼有的人就會想到了土家族打粑粑的傳說。有的人不知道土家族爲什麼會打粑粑呢?是一個什麼樣的意思呢?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中國飲食文化裏土家族爲什麼會打粑粑呢?

土家族飲食文化裏之土家族打粑粑介紹

  土家族打粑粑
  土家年粑粑在土家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義。土家人有這樣的民謠:”臘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澆蠟,一個小小年豬殺“,說的是土家族在臘月二十八要”打粑粑“、”殺雞(即小年豬)“。

年粑粑做好,到了正月,走親訪友拜年的時候,便成了土家人必備的手信,也是土家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在農戶家中,若是正月來了客人,主人會先泡上一杯茶,然後拿出年粑粑放在火上烤熟給客人吃。烤年粑粑的時候,如果家中有“打打糖”,敲下一小塊,等粑粑烤熱膨脹時,塞進去,打打糖變軟,裹在粑粑中,吃起來又香又糯。沒有“打打糖”放一勺白糖紅糖,也別有一番滋味。不喜歡吃糖的人,放兩勺土家人自制的醃酸菜,又是另一種滋味。又或者什麼都不放,只等粑粑便軟皮略帶焦,外脆裏軟,口齒留香。

而年粑粑的製作過程更是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傳說土家人田姓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個妹妹,妹妹嫁了後又多了一個女婿,由於他們強大的力量皇帝擔心他們獨霸一方影響朝廷的統治地位,便派來官兵試圖將其斬盡殺絕,官兵來時正逢臘月二十八他們打粑粑的時候,看到來勢洶洶的官兵,弟兄們急忙將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幾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後,幾弟兄端着已經變硬而難以分開的粑粑回到家裏,吃時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塊燒起來吃和煎起來吃。後來,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養後代,他們都沒忘記當年的苦難,爲了紀念當年之事,此後過年時他們都製作幾個這樣大的粑粑用來分食,這種習慣也被他們的子孫後代承襲了下來,並漸漸變成了一種習俗。後來,這種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過清明節時才吃。

而打粑粑的製作方法也漸漸就演變:將蒸熟的糯米,倒入石槽內,經過幾個人不停敲打,直到變成黏成一團的圓球,最後再將這團圓球,用手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球,放在塗上熟油的大方桌上,再用門板一壓,這些小球就成了一個一個的圓形餈粑,放置幾天後,餈粑變硬,泡在乾淨的水中,可以存放至整個正月。吃時拿出來或燒或煎炸,都是難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