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縣羌族,羌族飲食服飾文化介紹

羌族是生活在我國西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羌族有着古老的歷史,他們的生活習俗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羌族在大家的眼裏應該是非常神祕的,我們身邊很少會有羌族的朋友。大家對羌族的飲食習慣和傳統服飾有沒有興趣呢?如果有興趣的話,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丹巴縣羌族,羌族飲食服飾文化介紹

  1、飲食習俗
  丹巴羌族的飲食習俗,既保持着本民族的飲食文化,也融合了當地其他民族的飲食花色,絕大多數習慣已與漢族基本一樣。在這裏只介紹幾種羌民日常生活習慣和主食品種。正如前面所說,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與他們所處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作物栽培、產量高低等有着密切聯繫,俗話說:靠山吃山,臨水飲水。在丹巴小金河流域的羌族村寨,一般都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半高山地區,羌民以農爲主兼營畜牧業。據《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誌》記載“丹巴羌族以玉米、小麥、青稞爲主食,玉米、青稞可做饃吃,或做糌粑吃,小麥則以做麪皮爲主。一日三餐中,早上喝茶,或吃青稞酒;中午吃饃、喝茶;晚上吃麪皮,並以酸菜麪皮居多;三餐結構比較固定。”丹巴小金河流域屬高原型季風、乾旱河谷氣候,年均氣溫14.2℃,農作物種植方面,在小金河的河谷地帶和半山腰適合栽種青稞、蕎麥、碗豆、大豆等雜糧。河谷地帶可種植的蔬菜種類有元根、洋芋、蘿蔔、白菜、蓮花白等。羌民的肉食主要吃豬肉、牛肉、羊肉等。羌族的主要飲食是玉米饃、酸菜湯和咂酒。

(1)玉米饃饃。筆者有親身體會,玉米饃、酸菜湯和咂酒這三種飲食,最具有羌族的飲食文化特色。由於當地玉米產量高,營養好,而且羌族居住的地區最適合玉米的種植,玉米成爲羌民的主食之一。玉米有多種吃法,嫩玉米粒可磨水粑、嫩玉米包可烤蒸煮食,玉米籽可炒來吃。磨成玉米麪粉做法更多,如玉米饃、玉米粥、蒸蒸飯、炕鍋魁、打攪團、麪疙瘩、金裹銀或銀裹金等。吃玉米麪作的飯食,是羌區的主糧之一,玉米饃饃的製作方法有幾種:一是做“鍋邊子”或叫“鍋塔子”。做法:取適量玉米麪加水和勻,揉捏成圓形狀後,在水燒開的鐵鍋上半部抹油,將饃胚子一個一個貼在上面,蓋鍋蓋封好鍋邊,旺火數分鐘後即熟,最好水乾後幾分鐘後起鍋,這樣饃饃的貼鍋面起了一層黃殼,吃起來香脆可口。二是做“火燒子”或叫“燒饃饃”。做法是把開水或冷水加入玉米麪中,和勻後做成圓盤狀,有的還要放在燒燙的烙片上,雙面烙黃後再放入火塘灰中燒熟,或直接在火炭上烤熟。火灰中燒的別忘了要翻面,取出享用前必須經過“三吹三打”程序,除去表面火灰纔可以食用。三是做“刀片子”或“切刀子”。做法:與鍋邊子差不多,不同的是把揉好的面胚放在面板上拍打成條形,直徑十公分左右,橫向切片,厚度在兩公分左右,然後貼在打了油的鍋上,摻水加蓋密封,中火十多分鐘即可。也有用蒸籠蒸做蒸饃饃的。以上幾種饃饃定會讓你胃口大開,回味無窮,若在磨玉米麪時再加5-8%的黃豆,磨出的麪粉做出來的饃饃更勝一籌,又香又脆又回甜味。玉米饃饃即使沒有湯菜你也可以吃飽。

(2)酸菜製品。酸菜也是羌民喜吃的食物之一。也因地理氣候條件的原因,當地羌民們冬季和初春季節都很難吃到新鮮蔬菜,只有食用夏秋季節儲備的蔬菜,如蘿蔔、白菜、元根葉、幹豆角等乾菜。酸菜的做法是把白菜、元根葉洗淨煮熟加上酸水,做成酸菜比直接煮來好吃,還可以把菜葉涼幹後再煮熟做成酸菜。還可把做好的酸菜切碎或制餅曬乾,方便出門攜帶,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酸菜在日常生活中,可做酸菜包子,酸菜面粥,酸菜炒大豆,酸菜面塊、酸菜麪條、酸菜粉絲湯等酸菜系列羣。據羌民介紹,酸菜除了味美可口,食用方便以外,還具有消腫止痛,生津止渴,開胃鍵脾等藥理功效。

(3)羌族的咂酒。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商品經濟不發達,所以羌民們飲食品種單一,飲料方面主要以大茶和自釀酒爲主,在當地稱自釀酒爲咂酒。解放後羌區生活環境和條件得到改善,現在羌區交通方便,市場繁榮,物資豐富,應有盡有。所以羌族人民也喝白酒、啤酒以及各種飲料。咂酒仍然是他們的主要飲液,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朝山聚會,招待賓客都離不開咂酒。釀製咂酒的方法:主要原料有玉米、小麥、青稞等糧食釀造,製作時把玉米或大麥等某種糧食煮熟,撒上酒麴和勻後封於土製罈子中,六七天後即可起封飲用,飲用前注入開水,插入吸管,吸管多用麥杆、麻桿、竹杆等作成,飲用時要邊喝邊加水,直到喝到味淡爲止,餘料酒糟也可食用或作飼料。按照羌族的民間習慣,在喝咂酒時有較爲嚴格的規矩和儀式,例如家族或家庭中咂酒起封,必須長輩先飲,然後以輩份高低依次飲用,平輩者可同時飲用;族長或德高望衆的長輩在喝咂酒之前,還要以歌唱或朗誦的方式作祝酒詞;如果咂酒是用於招待遠方來客的,要請客人先喝,客人在喝咂酒之前也要表達感謝之意,否則有失禮節,並且會得罪主人家。由此可見,“咂酒”也能充分體現出羌族的飲食文化。

2、服飾文化
  羌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獨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是羌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勤勞智慧的羌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精心培育出來的,它在萬紫千紅的民族服飾文化大花園中佔有一席之地。據《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誌》記載,“羌族男子除常穿羊皮褂子外,亦或穿漢裝、或穿藏裝。羌族婦女的服飾較男子複雜,穿棉製右開襟長衫,搭頭帕,系圍腰和腰帶。衣服的襟邊、領口用彩色絲線鏽有圖案。頭帕用墨色棉布做成,兩對角也鏽有圖案,用頭髮或假髮與彩色毛線系在頭頂,毛線上繫有各種金銀首飾。”現在大多數羌族男女都喜穿漢裝,也有不少羌族男的仍喜歡戴皮帽,穿長衫,披褂子,纏綁腿,掛煙幹,佩小刀。女的仍喜歡褡頭帕,吊耳環,拴裙子、系花帶。

(1)羊皮褂子。在羌族的服飾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羊皮褂子”和“刺繡”兩種。“羊皮褂子”也叫“皮褂褂、領褂子”,是用綿羊皮、山羊皮和岩羊皮做成,其製作工藝和方法,是將已曬乾的生羊皮拿來用冷水浸泡三至五天,全軟後撈起加工,加工程序:脫水,削刮,上油,踏扯,搓揉直至乾燥柔軟。在加工中不去毛,也不起層,只要達到使羊皮柔軟適度即可。縫製皮褂子,按照羌民的傳統習慣,針線活之類的家務事主要由家庭主婦承擔,但羊皮褂子卻一般由年長的男子來負責縫製。一件成人羊皮褂子需要兩張完整的羊皮料才能做成,縫紉的連線一般使用獐子或麂子皮割成的皮筋線。縫紉時主要工具有:尺子、剪刀、錐子、皮針、皮線、木槌等。縫製要有較高的技巧,特別是在挖領口、開襟邊、收腰圍、編鈕釦等方面的工藝都需要具備高超熟練的技藝,否則製作出來的羊皮褂子就會扇領聳肩,翹尾鎖腰,既不合身、又不美觀、不結實,也不經用。羌族的羊皮褂子正反兩面均可穿用,在秋冬季節毛面貼身,以達到保暖禦寒之目的。在春夏季節則將皮面向外,毛既防雨,又防曬。在勞動的時候,皮褂子是蓋肩墊背的好工具,在休息的時候皮褂子又可以用來當坐蓐。假如在勞動中睏倦了,還可將羊皮褂子鋪地當毯子用,羊皮褂子的用途十分廣泛。

(2)羌族刺繡挑花。精美的羌族刺繡藝術,展示羌族婦女心靈手巧,多才多藝的手工技能。羌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他們譜寫了自己的悠久歷史,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羌族的刺繡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清時代,刺繡已在羌族地區盛行,後來挑花也漸普遍,爲羌族婦女所擅長”。當歷史進入公元21世紀之際,具有近千年歷史的羌族刺繡藝術之花越開越旺盛。絢爛多姿的羌族刺繡圖案是羌家女人取材於生活環境中的自然物景,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花鳥蟲魚,福祿壽喜等寓意美好的圖形。羌族婦女的刺繡是“他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將觀察自然、改造自然、豐富生活的美好願望,採用傳統的編織刺繡技藝,用圖案的形式顯現出來,創造了豐富多彩、絢麗斑斕、富有淳樸之美的羌族挑花、刺繡圖案藝術。羌族挑花、刺繡圖案藝術是羌族歷史發展、生活記實、意識物化等的最集中體現,是羌族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看羌族婦女的服飾打扮就可見一斑,從頭帕、衣服、褲子、腰帶,襟邊,領口到鞋子、襪子等都繡有各種各樣的圖案,這些圖案多數是反映她們熱愛生活,追求生活的創意寫照。其圖案豐富多彩,如刺繡花紋名有“萬子格”、“軲轆全”、“尖菊花”、“圓菊花”、“魚鱗甲”、“水波雲”、“彌納回花”、“九針加幹”,還有“桃花爭豔”、“二龍抱寶”、“燕子雙飛”、“喜鵲鬧梅”、“五蝶祝壽”、“龍鳳呈祥”等等圖案。她們挑繡出來的景物秀麗精緻,栩栩如生,所表達的內容一般都是吉祥如意,花好人和之意,或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這些用五彩絲線挑繡出來的刺繡飾品,不但結構完美,物象突出,色彩鮮豔,而且工藝精巧,具有較強立體感。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羌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條件的好轉,羌族人民更加註重穿着打扮。使傳統的刺繡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近年來,甘孜州旅遊業不斷髮展,丹巴已成爲四川旅遊西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據筆者目睹,凡是到丹巴來旅遊、考察的中外遊客、專家、學者都對羌族的刺繡藝術飾品讚不絕口,獵奇拍照,爭相購買。由此可見,羌族的服飾、刺繡確實具有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

小結:羌族人民生活在高山上,他們的水源不是非常充足,但是光照好,所以他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平時主要吃麪食。服飾方面,刺繡是羌族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