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飲食文化香竹糯米飯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有好幾千的歷史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裏有很多的民族飲食文化,那麼如果說到傣族,很多人不知道傣族有哪些飲食文化。在傣族飲食文化裏有一個香竹糯米飯,那麼我們來看看傣族飲食文化裏有哪些關於香竹糯米飯介紹呢?

傣族飲食文化香竹糯米飯介紹

  傣族香竹糯米飯
  竹筒飯是盛行於南方許多民族中的一種美食。阿里山區、海南的黎族,廣西湖南的瑤苗族都有食竹筒飯的傳統。總之,只要是盛產竹子的地方,一般就有這種食物,卻又因爲風俗不同,竹筒飯不同。

而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村寨,竹筒飯更是一種常見的主食。無論是在山區的野外,還是在家中,傣家人都喜歡製作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食物。

傣族常見的竹筒飯,即香竹糯米飯, 傣語叫“考瀾”,又叫埋毫瀾,考瀾即是當地是一種特殊翠竹,漢人將其稱之爲香竹。香竹糯米飯顧名思義,就是用香竹做炊具,糯米做原料。制好的香竹糯米飯,帶着竹子和糯米的香味,入口軟糯爽口,極具特色。

香竹糯米飯起源
  普通的“埋毫瀾”直徑在3釐米左右,竹節長約40釐米,竹筒內沾着一層厚厚的非常清香白色竹瓤。關於香竹糯米飯,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位住在地棚了看守旱稻的老人,不慎打破了做飯的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做飯工具,只好從身邊幾叢野竹中砍了幾節手腕般粗的嫩竹當“鍋”做飯。米飯煮好後,散發出撲鼻的清香。老人剝掉竹皮,發現米飯已變成一根被白色竹瓤裹的嚴嚴實實的柱狀物。它又香又軟。老人正在美美品嚐時,兩爲獵人不期而至。他們聞到了陣陣香味後,便好奇地走進了窩棚,盯着老人手中的那段東西問:“老大爺,您吃的是什麼東西呀?氣味怎麼這麼香?”老人回答說:“毫瀾,我吃的是毫瀾”邊說邊遞過兩段竹筒飯讓兩位獵人品嚐。雪白的竹筒米飯,散發着撲鼻的糯香味,軟潤爽口,比其他的米飯都好吃。兩位獵人風捲殘雲般的吃完後,一邊嘖嘖稱讚,一邊掏出隨身攜帶的兩包糯米,用老人砍來的嫩竹烤了幾筒米飯,帶回去讓家人品嚐。從那以後,人們認識這種特別適合烤飯的野竹,並不約而同地把它稱做“埋毫瀾”。

香竹糯米飯製作方法
  香竹糯米飯,是在火上烤制而成。製作過程分爲選竹、泡米、配料、加水和燒烤5個步驟:竹子要選當年的新竹,因爲新竹水分多,燒出來的糯米飯更香。一般情況下,竹節長度爲25釐米、直徑約6釐米,竹節兩頭要留5釐米。糯米洗淨後要浸泡12個小時左右,根據個人的喜好,事先將香腸、午餐肉、鹹菜等配料切成碎末拌在糯米里,然後放入竹筒。放入竹筒的糯米要留一定空間。一節長25釐米、直徑6釐米的竹筒,需要加水100毫升,燒烤前要搖晃一下,使糯米之間的空隙大一些。

火候是燒製竹筒飯的關鍵,從大火到中火再到小火,需要23分鐘。燒烤時,千萬不能讓竹筒着火,旋轉竹筒要勤,燒到竹衣顏色微微發黃柔軟,但沒有燒焦的感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