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飲食文化呢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受到很多外國人稱讚。那麼在中國南方有一個地區叫做福建,福建簡稱爲閩南地區,那麼在福建有很多的飲食文化是很多人不瞭解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福建有哪些飲食文化呢?

福建有哪些飲食文化呢

  福建飲食文化簡介
  一是刀工巧妙,寓趣於味,富於美感。它運用細緻的片、切、剞等精湛刀法,使烹製菜料大小相等,厚薄均勻,長短無差,剞劃一致,不論其質地堅實、酥爛或脆嫩,均可達到沁深融透、成型大方、火候表裏如一的效果,且外形美觀得趣。如“淡糟香螺片”、“雞首金絲芋”等菜式,予人以剞花如荔、切絲似發、片薄若紙的美感,食之芳留腮頰,餘味淳長。

二是湯菜考究,變化無窮,別有特色。閩菜重湯,講求原汁原味。原料多用海鮮,通過精選各種主輔料加以巧烹調製,摒除原料固有的羶、苦、澀、腥等味,又保留其原味,使不同質地的菜餚湯味各具特色,故向有“一湯十變”之說。如“芋艿煨羊肘”、“蔥燒蹄筋”等湯菜,或湯清如水,或白似乳汁,或金黃澄透,道道味鮮甜爽,馥郁芳香。

三是調味獨特,偏於甜酸,突出清淡。閩菜的調味別是一方:善用糖,以甜去腥羶;巧用醋,酸能爽口開胃。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澀、淡而不薄享有盛名。此外,閩菜還善用紅糟、沙茶、芥末等佐料。僅紅糟就有炮糟、拉糟、煎糟、醉糟等幾種用法,上述調味各具去腥、保鮮、增香、調色和醒脾開胃、幫助消化等功效,並因此構成閩菜獨有風味。如“醉糟雞”、“芥末雞絲”、“沙茶燜鴨塊”等佳餚,均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偏於甜酸、突出清淡的八閩風味特色。

四是烹調細膩、雅緻大方,色、香、味、形俱佳。閩菜的烹調技術主要有熘、爆、炸、氽、炒、蒸、煨、燜等法,烹製細膩表現在選料精細,泡發恰當,調味精確,制湯考究,火候適宜等方面。如“荷包魚翅”、“佛跳牆”等均具這一特徵。雅緻大方反映在保持菜餚絢麗多彩的自然美和小巧玲瓏的盛菜器皿上。如“龍身鳳尾蝦”、“白炒鮮竹蟶”、“生炒黃螺片”、“十錦蜂窩豆腐”等佳餚,均體現了雅緻大方的天然本色和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

考究的福建菜固然爲人稱道,但福建食俗中最能體現民間色彩的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常便菜。

舊時佐飯多爲菜蔬、醃菜、鹹魚之類,至今猶然。在福建,無分東西南北,家家戶戶均有早、晚餐食醃菜、糟菜、醬菜等長年菜的習慣。民間不論是對肉類、魚類或是蔬菜,都有一套醃製、曬乾技術。鄉人喝粥,多佐以各類蔬菜醃製的菜餚。春夏之交,所謂青黃不接的時令,山區人還吃地瓜藤上較粗大的梗。閩北、閩西山區多以芥菜爲原料醃製“酸菜”。閩南、閩東多以蘿蔔醃成“蘿蔔乾”(俗稱“菜脯”)。而福州近郊農民醃製酸菜則二種原料兼用,其製作方法是:以芥菜或蘿蔔纓曬至葉梗蔫軟呈皺縮形,加鹽搓揉,裝入壇內,壓實封口,讓其自行發酵,製成後其味微酸,其質脆嫩,芬香撲鼻,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食用時用油下鍋翻炒,調以糖、鹽等配料即可;如加入肉丁炒食,則更豐味油潤。閩北、閩南所產酸菜製法略同於福州,所異者喜在翻炒時加入適量辣椒,使之勁道更足。在南安縣蓬華地方,用當地產的優質芥菜醃製的“盍甕菜”(又稱“窖菜”)堪稱醃菜一絕。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蓬華一帶家家忙於收芥菜,鮮吃之餘,製成大量“盍甕菜”,此菜保存越久,味道越佳,當地人家中普遍存有三五年的“盍甕菜”,要找到保存二三十年的“盍甕菜”也非難事。據說此菜還有養肝肺、去風溼的藥用價值,算得上閩省醃菜中的極品了。民間也因此有“蓬華窖菜勝過黃埔解元”的說法。古田、閩清一帶所產紅糟享譽八閩,當地人喜用芥菜曬乾加鹽,再以紅糟醃存,操製成四季可食的香爽“糟菜”,風味殊佳。

閩北的政和、松溪、武夷山、浦城以及閩西北的泰寧、建寧一帶竹鄉農民,每年製作“筍乾”(俗稱“筍鹹”)。作法是用四分之三筍配四分之一鹽,煮上一天一夜,取出曬乾至其色發黑。煮食時其味清香,可供全年食用。建甌、政和一帶居民習慣用發酵過的黃豆或黴豆腐乳配以紅酒爲主料,浸入毛芋幹、香菇幹或其他菜梗幹,製成香氣四溢的鹹菜。此外,各地醬園還經營一些經濟實惠又爲當地民衆所喜好的小菜,鹹、酸、甜、辣一應俱全。如“醬瓜”(醬制黃瓜)便是百姓居家的“常備菜”,福州一帶就有“小菜大事”之說。

福建沿海地區海產豐富,濱海人家多將小魚、小蝦醃製成魚乾、蝦米等用以佐餐。舊時閩南平和一帶俗諺“吃珍珠麂(麥飯),配鳳眼鮭(鹹海間鮭)”,意即喝粥配鹹魚,爲普通飯菜。福州地區用海邊灘塗的鮮活小螃蟹(俗稱“蟛蜞”)洗淨除臍,加鹽、糖和酒糟製成“蟛蜞酥”,脆且含酒香,食之嘎嘎有聲,風味獨到。到今天,一些“老福州”對它仍一往情深,早餐必備。

閩北一些山區縣(市)因山高水寒,當地人嗜好辣椒。農村中三餐吃辣椒是尋常之事。上至翁叟,下至童孺,均能吃辣。邵武、光澤、泰寧一帶有“無辣不成飯”的說法。遇青黃不接季節,辣椒更成佐餐佳品,無菜時,往往舉家圍吃一碗辣椒就可濟事了。當地人除食鮮辣椒外,還備有辣椒幹、辣椒粉、鹹辣椒(即辣醬)等。在窮鄉僻壤,常見當地人閒來抓辣椒幹在嘴中津津有味地細嚼。每年每戶需幹、鮮辣椒數十斤乃至上百斤,用它配以四季青菜,細水長流。山區的家常菜辣椒炒泥鰍,一海碗不上十條泥鰍,其餘均爲辣椒,鮮辣無比,十分開胃。

福建民間很講究食補,閩西武平人在葷食方面注意按季節變化而擇畜禽肉。除常年食豬肉外,舊俗中還有“春羊、夏狗、秋鴨、冬雞”之說,將副食與民間適時調補結合起來。福州、閩南食補之風也很盛,福州人對鰻魚、鮎魚、羊肉十分偏愛。閩南同安的林墩有句俗語“好菜是赤根(菠菜),好魚是溪鰮,美女子是林墩。”把富含鐵鈣等維生素的菠菜,營養價值較高的鮎魚與美女相類比。南安碼頭鎮大庭村所產黑豆,俗稱“大庭黑豆”,當地人稱“大庭黑,大庭黑,贏過山珍雉雞和鷓鴣”。該豆確有食用兼藥用的功效,有一順口溜稱:“小小黑豆圓又黑,燉豬(腳)燉雞連骨黑。消腫去溼又滋補,勝過補藥洋蔘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