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有五千年之久。有的人會問一個飲食有哪些歷史呢?中國飲食文化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有很多的藝術文化。我們來看看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文化?會有哪些藝術呢?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選料精良
  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爲佳。漢唐時代,習慣於將美味佳餚稱作“八珍”。大約從宋代開始,八珍具體指稱八種珍貴的烹飪原料。到了清代,各種系列的“八珍”不勝枚舉,主要指的是八種珍稀原料組合的宴席。如“滿漢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組八珍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種珍貴的原料。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第2張

  刀工細巧
  刀功,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成爲烹調所需要的,整齊一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一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一。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覆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劃上刀紋而不切斷)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和丸、球、麥穗花、荔子花、蓑衣花、蘭花、菊花等多樣花色,還可鏤空成美麗的圖案花紋,雕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筵席的歡樂氣氛。特別是刀技和拼擺手法相結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藝術性強、形象逼真的鳥、獸、蟲、魚、花、草等花式拼盤,如“龍鳳呈祥”、“孔雀開屏”、“喜鵲登梅”、“荷花仙鶴”、“花籃雙鳳”等。例如“孔雀開屏”,是用鴨肉、火腿、豬舌、鵪鶉蛋、蟹蚶肉、黃瓜等十五種原料,經過二十二道精細刀技和拼擺工序才完成。不僅僅文學家將精藝的刀工當做完美的藝術欣賞,普通的百姓也往往是一睹爲快。爲了開開眼界,古代有人專門組織過刀工表演,引起了轟動。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說,有一年泰山舉辦絕活表演,“天下之精藝畢集”,自然也包括精於廚藝者。“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於地,以其背爲幾,取肉一斤許,運刀細縷之。撤肉而試,兵背無絲毫之傷。”以人背爲砧板,縷切肉絲而背不傷破,這一招不能不令人稱絕。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第3張

  火候獨到
  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但火候瞬息萬變,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因而,掌握適當火候是中國廚師的一門絕技。中國廚師能精確鑑別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瞭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油、水、氣)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製出來的菜餚,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早在古代,中國廚師就對火候有過專門研究,並闡明火候變化規律及掌握要點:“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呂氏春秋》)北宋大詩人蘇軾不僅是位美食家,而且還是一位烹調家,創造出着名的“東坡肉”菜餚,這和他善於運用火候有密切關係,他還把這些經驗寫入燉肉詩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時自然美。”後人運用他的經驗,採用密封微火燜熟法,燒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潤鮮紅,爛而不碎,糯而不膩,酥軟猶如豆腐,適口而風味突出。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第4張

  技法各異
  烹調技法,是我國廚師的又一門絕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氽、煮、醬、滷、蒸、烤、拌、熗、薰,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每種技法都有幾種乃至幾十種名菜。着名“叫化雞”,以泥烤技法,揚名四海。相傳古代江蘇常熟有一乞丐偷得一隻雞,因無炊具,把雞宰殺後除去內臟,放入蔥鹽,加以縫合,糊以黃泥,架火烤燒,泥幹雞熟,敲土食之,肉質鮮嫩,香氣四溢。後經廚師改進,配以多種調料,加以烤制,味道更美,遂成名菜。雲南“過橋米線”,是氽的技法傑作。相傳古代有位書生在書房中攻讀,其妻爲使他能吃上熱湯熱飯,便創造了這一氽法:將母雞熬成沸熱的雞湯,配以切成細薄的雞片、魚片、蝦片和米線,因面上浮油能起保溫作用,並能氽熟上述食品,而且過橋後尚能保持熱而鮮嫩,從而創造了氽這一重要烹調技法。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藝術傾向 第5張

  五味調和
  調味,也是烹調的一種重要技藝,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關於調味的作用,據烹飪界學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
  矯除原料異味;無味者賦味;確定餚饌口味;
  增加食品香味;賦予菜餚色澤;可以殺菌消毒。

調味的方法也變化多樣,主要有基本調味、定型調味和輔助調味三種,以定型調味方法運用最多。所謂定型調味,指原料加熱過程中的調味,是爲了確定菜餚的口味。基本調味在加熱前進行,屬預加工處理的調味。輔助調味則在加熱後進行,或在進食時調味。

這麼說來,所謂“五味調和”中的五味,是一種概略的指稱。我們所享用的菜餚,一般都是具備兩種以上滋味的複合味型,而且是多變的味型。《黃帝內經》雲:“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文子》則說:“五味之美,不可勝嘗也”,說的都是五味調和可以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總之,調味得恰到好處與否,除了調料品種齊全、質地優良等物質條件以外,關鍵在於廚師調配得是否恰到好處。對調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調料時間(烹前調、烹中調、烹後調),都有嚴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菜餚美食達到預定要求的風味。

小結:藝術就是中華飲食藝術文化介紹,是不是覺得中國飲食文化很偉大,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有很多藝術文化。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飲食文化禁忌有哪些呢
  中國飲食文化裏用筷子有哪些禁忌呢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發展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