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雲南花燈戲

花燈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一個廣泛流傳的漢族曲藝,起源於民間的花燈舞蹈,相比其他戲曲來說,花燈戲最突出的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因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方言,民歌等影響而形成不同風格的表演。大家是不是對這戲曲劇種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簡介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各地的一種漢族曲藝。其突出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花燈戲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漢族戲曲形式。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

中國戲曲大全之雲南花燈戲

劇種簡史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的江西、廣西、浙江、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重慶、四川,以及陝西等地,是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屬於漢族民間小戲劇種。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最早記載花燈藝術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隸州志》,說“城市弱男童崽飾爲女子裝,羣手提花籃燈,假爲採茶女,以燈作茶筐,每至一處,輒繞庭而唱《十二月採茶》之歌”。這裏記載的是遵義的玩燈習俗。而貴陽的玩燈習俗則見之於康熙年間田雯編輯的《黔書》,其中無名氏的《春燈詞》有“椎髻花鈴唱採茶”、“串作花燈蹀躞行”句。寫貴陽近郊白納、烏蒙少數民族春節玩燈的情景。詩中“採茶”即《十二月採茶歌》。

雲南花燈戲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複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採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雲南花燈戲的曲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佔有重要地位。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雲南花燈舞蹈的基本特徵是“崴”,民間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種種變化是其具體表現。花燈戲中的歌舞有利於烘托情節和豐富人物性格。

特點
  花燈戲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