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之巴烏

中國樂器文化淵遠流長,巴烏就是一種樂器。巴烏,簧管樂器,也叫“把烏”,流行於雲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稱“各比”,彝族稱“比魯”或“烏勒”,侗族稱“拜”,常用於獨奏或爲舞蹈和說唱伴奏。那麼,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巴烏


  一、巴烏傳說
  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的哈尼族民間流傳着關於巴烏的—個古老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哈尼族有—位純潔、美麗、善良的姑娘梅烏,與英俊、勇敢、勤勞的小夥子巴衝相愛。他倆發誓要像樹枝和綠葉那樣永世相伴,寨子裏的人無不讚嘆和羨慕他們。這事被深山裏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們歌舞時,駕着一陣狂風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親,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誘,始終堅貞不屈,一言不發。

於是魔鬼惱羞成怒,兇慘地割去了她的舌頭,並將她扔進了深山老林。姑娘懷念着心上的戀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間,有苦難言,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一天,樹林裏的仙鳥銜來了姑娘的舌頭和一截竹子,讓姑娘把舌頭放進竹管裏,告訴她“竹子會幫助你說話”。於是姑娘吹響了竹子,發出了優美的樂聲,表達對戀人的思念和對魔鬼的控訴。樂聲傳到巴衝耳邊,小夥子歷盡艱險,把姑娘救了出來,回到親人的身邊,重新獲得了幸福。後來人們用二人的名字擷首去尾,給這件會說話的樂器取名爲巴烏。從此,巴烏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傳。

在箇舊的彝族支系聶蘇人中,有着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聾啞人死了母親,他萬分悲痛,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悲哀。有一天,他發現一截帶有蟲眼的竹子,放在嘴裏一吹,發出了低沉悲涼的音響。他想,竹管蟲眼能發響,要多挖幾個洞呢?於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幾個等距離的小孔,果然發出了抑揚頓挫的音響。他聽啊、吹啊,終於用會響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親的心情。此後,這種會響的竹管,彝語稱非裏的樂器就流傳下來了。關於巴烏起源的傳說故事還很多很多,它們說明,巴烏是聰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勞動中發明創造的。

二、巴烏流行地區
  巴烏流行於雲南省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貴州省黔東南和黔南等地。在民間以單管者爲主,亦有雙管合併而成者,稱爲雙眼巴烏。傳統演奏方式均爲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過八度。巴烏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悅耳,很像一對鍾情的戀人在互訴欣悅,低訴衷腸,所以每到晚間,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自己的衷情,傳遞愛慕之情。

巴烏,屬竹管銅簧樂器,簧爲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樂器。當地彝語叫“及菲裏莫”,哈尼語叫“梅巴”。巴烏是流行在中國西南地區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指孔(前七後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製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聲。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的人們稱它爲會說話的樂器。

三、巴烏髮展史
  傳統的巴烏,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優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說唱,也用於獨奏。哈尼族人民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夥子。常用巴烏來演奏情歌。在彝族,人們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

解放後幾十年間,巴烏的研製改革工作一直在進行着,經過改革加鍵的巴烏,在保持傳統巴烏渾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擴大了音域、音量,並且還能調微,能轉四個調,能奏出各種滑音、打音、吐音、顫音、飛指、抹音等技巧音。巴烏的創作曲目也更爲開拓,它不僅可以演奏傳統的地方風格曲目,還可移植外國樂曲,如日本的《北國之春》等。

近幾十年來,巴烏經專業工作者的不斷改革,音色不變,音域擴大,音量增加,適於演奏寬廣、抒情的音調。合奏時,它也可以作爲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的橋樑。

四、巴烏特色
  在民間,巴烏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爲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雖然巴烏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獨具民族風格,極富民族色彩,吹奏起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愛。哈尼族人人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用巴烏來表達情意或追憶往事。彝族喜歡用兩支同調的巴烏齊奏或對奏。

居住紅河南岸的彝族同胞,常在集體歌舞活動中,用巴烏與竹苗、直、小三絃、月琴和木葉等樂器一起合奏,來爲特色濃郁的歌舞伴奏。特別是未婚青年小夥子,常用巴烏來演奏情歌、和姑娘“說話”,傾吐愛慕之情。有一首巴烏情歌這樣唱道:“當我吹響了巴烏的時候,你知道嗎?我告訴你,走輕點呀走輕點,就是碰落了樹葉,也不要讓它落在水面土,爲的是保守祕密。如果阿媽往後不同意。那已經遲了,遲了呀,我倆的心已經讓這巴烏緊緊連在一起了。”在彝族,人們在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樂曲有《玩調》、《邀約調》等。

五、巴烏種類
  巴烏的品種較多,在哈尼族,有單管、雙管之分,由於竹管長短、粗細的不同,還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烏之分。彝族的巴烏,有豎吹和橫吹兩種,管身粗而長者橫吹;細而短者豎吹。在蒙自地區的土佬人(彝族支系)中,也流傳有雙管巴烏。佤族的巴烏,管長25釐米左右,上面開有7個(正6背1)音孔,在靠近音孔的管身上,均刻有人字形的紋飾。

巴烏因竹管長短、粗細不同。規格可分爲高音、中音、低音巴烏三種。高音、中音巴烏,管長30釐米一50釐米、內徑0.8釐米~1.4釐米,低音巴烏管長60釐米-80釐米、內徑1.6釐米一2釐米。在距封閉端1.5釐米一2釐米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孔,孔長2.4釐米一3釐米、孔寬0.7釐米一1釐米。

雙管巴烏,又稱雙眼巴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蒙自、建水等地。管身竹製,由兩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豎吹單管巴烏並排綁紮而成。管身多用較細的無節青竹管制作,管長20釐米、內徑1釐米,管體修削成方筷形或將兩管相鄰處的管壁削平。正面開有六對圓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爲簧管。簧管長4釐米、外徑1釐米,上留竹節,下口與管身相通,將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節下刻出一個長3.5釐米、寬0.3釐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上。

將兩管的上、中、下三處用細線綁紮牢固。也有管身用鷹腿骨、雁腿骨或銀製的雙管巴烏。其中鷹腿骨制的雙管巴烏,管長17釐米,上開六對圓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長3.7釐米的青竹製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銀製的雙管巴烏多屬禮器,爲博物館或民間收藏家所珍藏。

雙管巴烏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或爲民間歌舞伴奏。

六、巴烏構造
  巴烏外形似簫,竹製,在近封閉端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後一,並與吹口成45度。管上端裝有銅簧片(最早的巴烏,吹口上裝的都是竹製簧片,後來才改爲銅製簧片,使用0.2~0.25毫米厚的薄銅片製做),橫吹上端,振動簧片而發音,音色優美。

管身用細毛竹、青竹製,下端(或右端)開口,上端(或左端)留竹節或木塞封閉。上端管壁開長方形吹口,用蜂蠟粘一長方形竹或銅製簧片,簧舌呈三角形,有細蔑編制的活動簧套。管身開八孔(前七後一),與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開二至四個尾音孔。

巴烏的製作比較簡單,取一段長約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節處的一側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銅質簧片,竹管上鑽開8個按音孔,能發出6個到9個的音。雲南民族樂器製作師楊聲製成木管巴烏,用紫油木製,設銅插口。

這種樂器很奇特,說它像漢族的簫吧,卻是橫吹;說它像漢族的笛,卻又沒有笛的聲音清脆。這主要是因爲它在上端的觸口處安了兩片銅製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樣貼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常用巴烏全長30—60釐米。音域:高音巴烏f1—g2、中音巴烏b—c2、低音巴烏f—g1。

七、演奏方式
  巴烏是一件極富民族色彩的樂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寬廣的音調,亦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合奏時巴烏音色易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巴烏由管身和簧片組成。管身竹製。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製作,由於當地氣候溫和溼潤,一般都不會開裂變形,待緩慢乾燥後,竹皮便呈白色。

巴烏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按孔(前七後一),吹口處裝一尖舌形銅質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音。巴烏音量較小,音域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於伴奏舞蹈、獨奏等。

演奏時,管身粗而長者橫吹,細而短者豎吹。豎吹口含簧片,橫吹將簧片置兩脣間,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橫按兩管下三孔,吹氣鼓簧按孔發音,氣流振動簧片並激發管內空氣柱共鳴,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顫音、抹音、琶音、飛指等技巧,可用循環換氣法奏長時值音符。

將吹孔四周邊緣削平,用蜂蠟粘貼上一枚銅刺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據簧框大小而定,一般應略小於簧框。爲保護簧舌,常用兩根細竹棍鑲在簧框兩側,只留一條縫隙作爲吹孔。也有的用細竹蔑皮編織成一個保護簧舌的活動環套,吹奏時將其移開。管身上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橫吹的巴烏,音孔與吹孔不在一條直線上,而呈45度角。還有的巴烏在尾端開有尾音孔。

簧片是巴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最早都使用竹製簧片,後來才改進爲用黃銅(62或68樂器銅)製作,也可用合金銅、磷銅或炮彈銅殼製作。銅製簧片的厚度尤爲重要,不應超過0.03釐米,厚者一定要用錘鍛薄。將銅片剪成長2.5釐米、寬0.8釐米的長方形坯片,然後用鋒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銳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據調高而定,以F調爲例,舌長1.7釐米,舌根寬0.25釐米,刻好後將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紙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翹高0.15釐米左右,達到簧舌與黃框縫隙微小、自由振動通暢。

簧片調音最爲關鍵,簧舌根部較厚,中部及尖端較薄,應一邊刮削一邊裝在巴烏上試聽,以靈敏度高、音色優美、各孔發音協調爲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調高的巴烏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應爲調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調巴烏,簧片應發升B音。簧片的音高允許有小二度的遊動範圍,如將簧片音提高爲下方四度音,就要將基音孔的位置錯後或利用管口,才能使發合靈敏、明亮。巴烏與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樂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發一個音,簧舌是長方形的;巴烏是一管一簧發九個音,簧舌是銳三角形的,並且舌尖翹起。雖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動,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將巴烏換上空的簧片,就不會發出濃厚而柔美的音色。

八、巴烏名曲
  創作的巴烏獨奏曲有:《漁歌》、《春到草原》、《邊寨歡歌》、《湖上春光》、《傣家姑娘選種忙》、《美麗的邊疆》和《紅河垤施歌舞曲》等。嚴鐵明作曲的《漁歌》,基本音調採自雲南紅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間音樂,曲調清新優美,抒發了邊疆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

廣爲人知的傳統樂曲有彝族的《約調》,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聲音》,苗族的《情調》、《約會》,傣族的《咧少調》、《贊哈調》、《芒市壩子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