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之椰胡

椰胡,是黎族和漢族的擦奏弦鳴樂器。椰胡是用椰子殼做的音箱,背後開有5個音樂孔,用小貝殼或者竹做馬。由於椰胡音色渾厚,經常在廣東、潮州以及福建、海南等地的樂隊中合奏或者伴奏。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樂器文化之椰胡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椰胡


 簡介
  椰胡,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潮州音樂中稱“冇弦”。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海南省、廣東省、福建省等省。
  演奏是黎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拉絃樂器,逢年過節、集會喜慶,都要拉起椰胡與其它樂器合奏或爲歌唱、舞蹈伴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長釐米、琴頭平頂的椰胡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歷史發展
  18世紀初,已出現於民間樂種潮州音樂中。《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載有:“潮提,烏木柄,椰殼爲槽,蛤螭殼爲柱,與二胡等。發音甚靜而平和,亦粵樂器。”20世紀30年代,又被廣東小曲演奏吸收,併成爲廣東戲曲和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音色柔和淳厚。

音域特點
  椰胡音域約兩個八度。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於民間傳統樂種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閩劇、閩南十音、福建龍巖靜板音樂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樂等,還用於廣東潮劇、潮州弦詩等多種戲曲和曲藝伴奏。用於演奏廣東音樂和多種廣東戲曲、曲藝伴奏。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或夾在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椰胡按五度關係定弦,常定弦爲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
  椰胡,發音渾厚,風味濃郁。加上吸收外來的洋琴,配合傳統的琵琶、古箏,成爲一個很有地方特色的器樂家族,爲潮州音樂奠定了樂器基礎。

形制結構
  椰胡形制、用料、工藝與秦腔板胡相似。只是琴桿略細而短,全長67釐米,用紅木等硬木製作。形制與板胡近似,琴體全長60釐米~70釐米。琴筒(共鳴筒)用多半個椰殼製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爲面板,在背部半圓形的椰殼上,開有由五個小音孔組成的金錢眼狀音窗。
  椰胡常用小貝殼作馬,也有用竹馬的。置兩絃軸,弦較板胡弦略細,用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
  琴頭、琴桿用一塊硬木製作,多使用紅木或花梨木。頂端琴頭有平頂、彎月形或雕刻以龍頭爲飾。琴桿上端橫置二軸,絃軸用紅木或黃楊木製成,呈圓錐形或紡槌形,軸柄刻有直條瓣紋,裝置方向與琴筒平行。琴桿較長,多爲圓柱形,也有半圓柱形(前平後圓),上粗下細,琴桿中部設絲絃千斤,下端裝入椰殼中並外露系弦。
  面板中央置有琴馬,傳統多用小貝殼作馬,後來則用竹製橋形琴馬,福州地區也有用紙卷做馬。張有兩條絲絃。琴弓用細竹製杆,兩端拴以馬尾爲弓毛,弓長60釐米。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或夾在兩腿中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椰胡按五度關係定弦,常定弦爲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音色柔和、渾厚,富有地方色彩,是黎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拉絃樂器,逢年過節、集會喜慶,都要拉起椰胡與其它樂器合奏或爲歌唱、舞蹈伴奏。椰胡也用於民間傳統樂種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閩劇、閩南十音、福建龍巖靜板音樂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樂等,還用於廣東潮劇、潮州弦詩等多種戲曲和曲藝伴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長67釐米、琴頭平頂的椰胡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潮州椰胡
  潮州椰胡別具一格。椰子殼做弦管(音箱),配上一支貝殼裝飾的弦杆,還有一個蚌殼來做弦碼,一看就是海邊的樂器,很有地方特色。潮州樂器中,也算椰胡最普及。在潮汕,不論城鎮、農村、機關,學校、車站、碼頭、林場、哨所,初處都可看到,就是香港以至南洋羣島,凡有潮人足跡到達的地方,就有椰胡。椰胡,常同窮苦人的命運連結在一起。過去有多少流散藝人,帶着它流落四方。電影《海外尋夫》中,那個走唱藝人,不是在沿街拉着椰胡,唱着“……打起包袱過暹羅,賺有銀子多少寄,好返唐山娶老婆”嗎?人們在勞動之餘自唱自樂。
  椰胡是貧苦大衆的朋友,但也不被富豪領所嫌棄。有錢人可以用高貴的安南螺殼,鑲花嵌鳥,把它打扮得光彩奪目,掛在書齋;農民兄弟也可買一把“簡裝”的,吊在山寨,雅俗共賞。
  人到老年,氣力不足,但還可以拉拉椰胡,解除寂寞。因此,老年人喜歡它。學椰胡,即使拉得不理想,但它聲音輕柔,干擾不大,最多聽些“踏水車”之類的閒話,還可取得諒解。因此,學潮樂者,常從一把椰胡開始,它又是“啓蒙教師”,受到初學者歡迎。
  高雅的三絃、琵琶、箏,彈時如珠落盤,和上一把椰胡,就會像一根絲線,把顆顆明珠串起,使它聚而不散,十分和諧。它同頭弦、小嗩吶等合在一起,又像是一層底色,把這些高音樂器的旋律,像重色調的花紋襯托出來,顯得更有層次。
  椰胡,戲曲需要它,鑼鼓需要它,以儒家自若的漢樂需要它,就連那設道場,做“功德”的經師、和尚也喜歡它。“甘草和百味”,藝人們把椰胡稱作潮樂中的“甘草”。
  椰胡,極易入門,卻極難拉好,潮汕有過許多好頭弦手,但有幾個着名椰胡手呢?被人們認爲平平凡凡的椰胡,只有樂師才知道它的難度。“淡中見濃,才見真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