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之京胡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以西皮、二黃兩個腔調爲主,京劇的前身是徽劇。許多的人都喜歡聽京劇,因爲京劇具有民間性和草根性。喜歡京劇的人都認識京胡,京胡是伴隨京劇形成而形成的一種樂器。接下來,一起隨小編來了解了解中國樂器文化之京胡!

中國樂器文化之京胡


  簡介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絃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着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絃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歷史沿革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着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絃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爲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纔開始出現硬弓。現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爲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爲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讚。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爲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爲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絃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絃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爲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爲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爲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臺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絃,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絃。京胡是隨着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絃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絃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爲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爲“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成爲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爲“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爲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結構
  京胡由琴桿、琴筒、絃軸、千斤鉤、琴碼、琴絃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京胡由琴桿、琴筒、絃軸、千斤鉤、琴碼、琴絃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龜背竹或染竹製成,通常有5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絃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裏的一段杆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後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長11.4、後口直徑4.3釐米,用毛竹製,前口蒙蛇皮,後敞口。絃軸黃楊或黃檀木製。琴碼竹製。弓子江葦竹製,上拴馬尾,長74釐米。張二絃,設有“千斤”。五度定弦,據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別爲:反二簧do、Sol弦,二黃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調、E調二黃京胡和E調、G調西皮京胡。音域約兩個八度。
  琴筒爲圓筒狀,用毛竹製成。20世紀70年代以後,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絃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後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絃軸又叫捻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豔的黃楊木製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鉤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的S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絃,後灣用細絲絃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絃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碼用竹材製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琴絃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絃,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裏弦。現多用鋼絲絃,音準比絲絃好,發音清脆,不易斷絃。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繫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於兩弦間摩擦琴絃而發音。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於左腿正中央處,琴桿向左稍傾斜,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於伴奏或獨奏。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其它劇種。獨奏曲多源於京劇曲牌,如《小開門》、《夜深沉》、《柳青娘》、《迎春》、《萬年歡》等。

種類
  京胡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還有羅漢竹京胡和鳳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實踐,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發展爲多種規格,創制了西皮、二黃、娃娃調和撥子等幾種專用京胡。放大了低調門京胡的尺寸,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

鑑別
  京胡是由琴擔子、琴筒、蛇皮、琴弓等多種配件構成。製作好的胡琴,什麼調門選用什麼材料、什麼尺寸都很講究。琴擔子要瓷實、飽滿、花紋要美觀,通常用紫竹。紫竹分“白紫竹”、“黃花竹”、“一線天”、“黑老虎”、“黃老虎”。花竹分“蛤蟆花”、“芝麻粒花”等。
  筒子:紋理要順,斷面棕眼要大且均勻,竹黃要厚,竹筒要瓷實但還不能過分瓷實,否則會影響聲音的震動。
  軸:過去常用黃楊、黃檀,優點是光滑、細膩、美觀,但易彎曲和變形。多用棗木、烏木、紅木。紫檀不宜做琴軸,易傷擔子。
  皮分三種:肉板、油板、脆板。脆板皮最佳,因爲它美觀、發音響亮。過去最講究使用產自湖北的烏霄蛇的皮蒙京胡。因爲它符合好皮“黑如緞、白如線”的標準。
  弓子:多用劍竹、江葦、鳳眼竹、以獨竹節爲最佳。
  一把好京胡的標準應該是:材料好、工藝好、音色音量好;另外還要有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和保留價值。

小編友情提示選購京胡小技巧
  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在選材上杆竹必須乾透,竹質堅實、飽滿,不能有幹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杆身直而不彎。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爲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爲佳。
  在製作上,杆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絃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
  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爲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