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之板胡

板胡是中國樂器文化中的一種,板胡有着300多年的歷史,不論是用於獨奏還是用於合奏都深得人們的喜愛。音色高昂、堅實的板胡有着許多的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樂器文化之板胡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板胡


  簡介
  板胡是伴隨着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擦奏弦鳴樂器,歸屬於拉絃樂器。
  它的名稱是因爲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稱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時曾別稱板琴。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品種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國多種梆子腔戲曲,北方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20世紀50年代後,又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流行於西北、華北、東北、東北各省區,尤以陝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爲盛行。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爲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發展歷史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爲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豫劇、河北梆子、評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爲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製作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絃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員”。隨着板胡形制的發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爲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併爲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板胡結構
  板胡的音箱用椰殼或木製,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張二根弦,馬尾竹弓。音色明亮、高亢,適於表現熱烈奔放的曲調。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區別在琴筒和千斤上。
  琴筒又稱瓢,是板胡的共鳴箱,呈圓筒形,用堅硬的椰子殼做成,也有用木質、銅質或竹質的,七十年代以後還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琴筒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能使音響共鳴集中並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發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則發音尖嘯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膠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優劣的關鍵,以用木質鬆軟、紋理順直、勻密、無痕節和水漬的梧桐木爲佳。筒後口有的敞口,有的開五個音孔,呈金錢眼狀。
  琴桿用紅木、紫檀木或花梨木製作,以貴重的烏木爲好,琴桿爲圓柱形,上端是琴頭,呈方形,開有絃軸孔。琴桿不宜過長,過長會有礙發音的優美,並加寬了指位,不便運指和掌握音準。
  絃軸多用琴桿木料或黃楊木製成,表面開有辯紋,裝在琴桿同一側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齒輪銅軸,調絃既準確又不會回弦。
  弓子用粗細均勻、富有彈性的江葦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長而粗,上面裝的馬尾以白馬尾爲好,出音柔潤。弓杆不宜過長或過短,過長笨重,過短不宜拉奏長音。
  板胡的千斤又稱腰馬,因在琴桿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紅木製成的扁形木片,用絲絃繫於琴桿下鈾到弦馬的1/3處。
  弦馬用竹或木製成,置於面板中央以上、板的1/3處爲宜,竹馬共鳴較大,發音也較渾厚優美。
  琴絃用絲絃或鋼絲絃發音比絲絃乾淨、明亮,泛音清晰。

板胡特點
  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形制大部分與二胡相同,主要區別在琴筒和千斤。琴筒又叫瓢,圓筒形,用椰子殼製作,也有用木質、銅質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絃樂中擔任高音聲部。弓杆比二胡弓子長而粗,弓毛多而堅硬。千斤又稱腰馬,用牛角或紅木製作,與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絃爲絲絃或鋼絲絃。板胡有多個品種。除用於獨奏、合奏的板胡外,還有高音板胡(又稱河北梆子板胡或評劇板胡)、中音板胡(又稱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稱胡呼)、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它們在琴筒大小、琴桿粗細、絃軸長短、琴絃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異。另外還有用於紹興高調中的板胡和用於廣東音樂、戲曲、曲藝中的椰胡。

演奏地位
  板胡是梆子腔、亂彈腔各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曲藝伴奏,如蘭州鼓予、道情。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因琴筒膠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歷史。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爲地方戲曲和說唱伴奏,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拉絃樂器。幾百年來,板胡流行於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爲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萊蕪梆子、呂劇、晉劇、郿鄠、秦腔、蒲劇、蘭州鼓子和陝北道情等伴奏中,都佔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陝西、甘肅和山西等省最爲普遍。
  現在,板胡已成爲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獨奏樂器,併爲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又都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民族音樂用的獨奏或合奏板胡,發音特別清澈響亮。適合演奏活潑歡快的曲調。板胡在民族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絃樂中擔任最高音部。由於它的音量大、發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長於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也擅於表達深沉、優美和細膩的情感。音色熱情、豪放,富有鄉土氣息。中音板胡有時也用於民族音樂中。
  板胡獨奏曲有《燈節》、《趕路》和《大姑娘美》等。

名曲佳作
  大起板》(何彬編曲)、《翻身的日子》(朱踐耳曲)、《大姑娘美》(彭修文編曲)、《秦腔牌子曲》(郭富團編曲)、《馬車在田野上奔馳》(葛炎曲,劉明源、徐連曾改編)、《月牙五更》(東北民歌,劉明源改編)、《眉戶聯奏》(劉明源編曲)、《豐收樂》(劉明源曲)、《秀英》(張長城曲)、《哥哥回來了》(張長城、原野曲)、《山東小曲》(原野曲)、《花梆子》(閆紹一編曲)、《影調》(劉鈞編曲)、《燈節》(白潔、戚仁發曲)、《春城節日》(周其昌、丁永盛曲)、《河南梆子腔》(趙國良曲)、《敘事曲》(李恆曲)、《秦川行》(李恆曲)、《串調》(李恆曲)、《桑梓》(沈誠曲)、《第一板胡幻想曲》(單丹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