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糖的做法大全

臘月二十是祭竈節,祭竈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之一。祭竈習俗當中就有吃竈糖這一項目。吃竈糖主要是想讓竈王爺嘴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說好話,給家裏帶來好運。那麼,祭竈糖要怎麼做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祭竈糖的做法
材料:黃米穀子,蜂蜜(其實老一輩的做法沒什麼配料)
做法:
1、把幾斤黃米穀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溼,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
2、四五天後,穀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穀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穀子,就是製作竈糖的“酶”。
3、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後,放入製作了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裏的澱粉便轉化爲飴糖,即竈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裏煎熬成半乾漿糊狀,取出後,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
5、把半乾的竈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爲天氣嚴寒,竈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麥芽糖3兩、豬油2兩
做法:
1、鍋子一隻,倒入白砂糖和麥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爲宜),進行熬製。
2、待鍋內砂糖粒子燒化,水分基本蒸發,糖漿燒得較稠時,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點糖漿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小年夜吃竈糖的習俗

“過小年”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人說是“小孩子過年前的預演”。“辭竈日”的主角是竈王爺和竈王奶奶,而張貼竈王爺的畫像是有講究的,買不能說買要說“請”。竈王爺是上天向玉皇大帝言好事去了,必須用竈糖先把他的嘴巴封好,讓來年吉祥如意,給家裏帶來一個更紅火的光景。送竈,一般多在晚上進行。舊時先到竈邊擺上一張桌子,再給神龕上的竈王爺敬香,將竈糖塗抹在竈王爺畫像的嘴邊,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意在“粘住”他的牙,不對玉帝說壞話。嘴裏還要默唸着:“竈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上了天,見玉皇,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見吉祥。”表達了人民希望他能降福吉祥於人間的願望。祭完竈王爺,要敞開房門將舊像連同早已扎就的竈馬一起燒掉。過去辭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據說是竈王爺臉長的比較白,就怕女的祭竈。

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要吃竈糖,也叫“花生糖”或者“芝麻糖”。因爲很早以前中國沒有糖,直到唐朝以後,才從印度傳進製作甘蔗糖的方法。製作竈糖的方法很簡單,是把熬好的糖糊糊攤放在案板上,撒上花生仁或者芝麻仁,像擀麪條似的擀成片片,再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的,用這種糖祭竈,意在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

祭竈糖的做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