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節的傳說,祭竈節的來歷

我們知道每年的臘月23日是中過傳統節日——祭竈節。祭竈節大部分地區都稱之爲小年,小年這一天要祭竈神,竈神是誰?祭竈神的時候爲什麼要用到酥餅、麻糖等甜品呢?祭竈節這一天是怎麼來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祭竈節的傳說,祭竈節的來歷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國民間的祭竈節。祭竈風俗始於周代。祭竈時間不一,漢朝從前祭竈在夏天,漢至宋在臘月二十四,明清時,祭竈已爲臘月二十三。相傳,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督善惡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報,當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間爲其設祭送行。節日這天家家在竈前貼一兩隻竈君菩薩昇天時騎的“紙馬”,用酒果、糕餅、麻糖、胡桃、紙帛作祭。並敬以麥芽糖,意爲粘牢竈神嘴巴,不讓他亂說。或將酒糟抹在竈門,以醉竈神。祭完之後,揭下竈君舊像,貼上竈君新像,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條幅。如今,祭竈風俗已不復存在,但祭竈特有的傳統小甜食,如糖冬瓜、鬆糕、酥餅、麻糖等,卻被流傳下來,年年爲人們增添了節日的甜美和歡樂。

因爲古人祭竈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裏,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爲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竈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竈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