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節的主要程序:祭竈節如何祭竈?

我們常說的過年是指過大年是每年的臘月30,而小年就是每年的臘月23。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在部分地區被稱爲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祭竈節顧名思義是要祭竈的,那麼祭竈節的祭竈程序是怎樣的?對於這一天有什麼樣的說法,祭竈具體是做什麼的?隨小編一起閱讀下面文章你就知道了。

祭竈節的主要程序:祭竈節如何祭竈?


  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竈王爺鄉村稱爲竈君菩薩,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竈時,還要把凍米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竈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竈君”、“竈王”或“竈王爺”,大部分人認爲其爲男性神。其來源有兩個說法:一曰周成王時,一人名張宙。因吃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作人妾,後終成乞丐。一日討飯至一富人家,正好爲原先妻子之戶。原妻招其入戶,不巧主人回來。主人要妾燒水洗澡,張宙爲保原妻名節,自願被燒死。後原妻每朝皆於竈頭祭祀,主人問則謊稱敬竈神。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竈神。二曰玉皇大帝三子因好色惹事而得罪於衆神。原應打爲凡人,但帝寵之,遂使其爲竈神,言每日皆能與婦作陪。婦人們爲了防其窺視,遂披圍裙燒飯。

傳竈神有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竈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爲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爲;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竈全書》則稱,竈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農曆臘月二十三,俗成的小年。從夏朝開始,小年祭竈就成爲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竈君又稱竈王爺、是傳說中被玉皇大帝封爲竈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各戶竈火的飲食之神。竈王爺曾經被作爲家庭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很久以來,家家竈間的北面或東面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中間供的是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竈王爺都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民情及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所以就有了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竈的習俗,每到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揭下竈王爺的畫像,用糖瓜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替家人在玉皇大帝那裏多說好話,還要邊塗邊嘮叨着說:“好話多說,壞話別說”,等竈王爺的嘴塗的甜甜蜜蜜了,再把神像點燃,放掛鞕炮,就把竈王爺送回了天宮。銀子富裕的人家,還會供上些用糯米做的蓮子八寶飯,據說,這樣竈王爺他老人家就會更加心滿意足。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將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交於竈王爺,竈王爺在除夕之夜返回到各家各戶,繼續行使保護和監察一家人的職責,到來年的臘月二十三,再返回天宮。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及得到的吉凶禍福實在是具有重大利害關係,家家戶戶都想讓竈王爺替自家人只說好話不說壞話,以求來年過上更踏實安穩的日子,就有了供糖瓜,送竈神等各式各樣的祭竈儀式,以討吉利,祈福運。

估計誰也說不清楚,竈王爺能不能因這些糖瓜而喪失原則,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言亂語。但這些祭竈儀式現在在鄉下和城區還相當普遍,小年前幾天,商店、超市有專門的“祭竈果”供應。其實祭竈儀式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一種心理安慰罷了。我確喜愛那歡天喜地迎春節的心態與形式,留戀着大街小巷迴盪“糖瓜祭竈,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的歌謠,更懷念其已難尋蹤影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傳統民俗。

噢,對了,民俗中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送竈王爺上天時,女人是不能祭竈的。據說竈王爺是個小白臉,女的祭竈尤其是漂亮女人祭竈,容易使竈王爺難抵誘惑,沾惹“男女之嫌”的俗事兒。呵!呵!原來神也難免犯錯,何況人呢。這一出處雖難圓說,但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說還挺有趣,摘錄如下:

古時候,有個叫張生的人,與母親相依爲命,生活勉強。母親見兒子已到成家年齡,就託人說媒提親,經媒人介紹,丁香園一個名叫丁香的女子,才貌出衆,溫柔賢惠,聰明勤儉,人品很好。與張生成婚後,丁香每天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地操持家務,使家業逐漸興旺起來,蓋了幾間新瓦房,過上好日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令三鄉四里的人們羨慕極了。

張生看到家業越來越大,感到富足,也不想想這個家是怎樣由窮變富。只看到丁香人花珠黃,皮黑膚粗,就產生厭舊圖新想法。後聽別人說海棠圍風景不錯,便帶上酒和吃的,一個人去了。到了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五彩的花開得正盛。陽光下,花的彩色閃着耀眼的光芒,真稱得上花團錦簇之地,香氣四溢,此景此情,讓人留連忘返,高興極了,就打開酒自斟自飲起來。但最遺憾的是沒有人與之分享這快樂。正想着,忽然花叢中走來一位美人,鮮豔的衣裙耀人眼目,風姿婀娜,無與倫比。

看到張生自斟自飲,那美人笑着說:“我自爲興致不同凡響,可沒想到竟然有人走到我這裏。”張感到驚奇,問她是何人,回答說:“我叫海棠,是這裏最有錢海量爺的女兒。”張正在寂寞中,見有這樣的美人送上門來,就高興地請她一同喝酒。邊唱邊暗想:“這美人柔聲細語、舉止嬌媚,真讓我心蕩神馳,渴慕之極。”那美人極善解人意地投到張的懷中舉杯要與張同喝交杯酒。張也爽快地在美人面前誓言要娶她做老婆。張生回到家馬上休掉丁香娶了海棠回來。海棠與張生終日花天酒地過窮奢極欲生活,兩人都不理家務,坐吃山空。此時此事,氣得張生的母親火燒心死了,家業衰敗,土地和房屋也賣掉。海棠見張生連飯都吃不上,就偷偷跑了。張生從此也淪落成乞丐。街上許多人都認識張生,當張出現街行乞時,就有不少的人當面恥笑。爲避熟人見難堪,就改爲遠走他鄉行乞。

一日,走到將近天黑,看見遠處有掛紅燈籠的人家,走近去看看,見到這人家的僕人,行過禮,說好話要求盛碗湯喝,僕人盛了一碗湯給他,喝了覺得這湯好喝,要求僕人再盛一碗給他,他喝了第二碗湯後,天色全黑下來,張又要求僕人說:“天黑了,人生地不熟,請問問你家主人,讓我投宿你主人家的廚房過一夜晚好嗎?”僕人說“行”。張進去投宿說肚子還餓,還想喝湯,僕人立即端來湯和飯菜任他選用。用後,向僕人要求說:“你家主人待人真好,可否回報一聲我想見見他好嗎?”僕人說:“我家主人確實心地善良,給他說一聲就會來的,用不着回報。”傾刻間,東家主人來,張生一看覺得面熟,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被自己休掉的丁香。丁香問:“你休掉我後娶了財主女兒做老婆,不是很好嗎?怎麼到了這步田地了?”張生羞得無地自容,心想:“我哪裏還有臉見人,死了吧。一看丁香家的大口鍋竈內爐火燒得正旺,若死在這裏,我的遊魂說不定還可伏在竈臺上,這樣既可謝罪又可爲主人定福。”想到這裏,就一頭鑽入大鍋竈爐內燒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後認爲張生有過錯,雖然不好,但懂得害羞,自己投火燒死自己,封了他個竈王吧。天師接令傳下旨意:封張爲竈王,爲一家之主。家家戶戶逢年過節用果品敬他。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要上天回報各家各戶的情況,年三十晚回原崗位,在天上住七天。

人們怕竈王爺上天不說自家的好話,在送他上天前改名竈君菩薩,以便好記,同時除用果品外,還備上雞肉、豬肉、米制品和酒水、茶水等叫他吃飯,喝足,禮拜招待非常周到後,並禱告一番,希望他上到天庭回報時盡說好話。後來也有人用糯米(或粉)做成餈粑或年糕來敬奉他,設想以這餈粑或年糕粘住他的嘴,不讓他說話。人們在竈君爺神位兩邊寫上一幅對聯:“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或寫“上天做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是傳說中的神話故事,故事裏的張生,在暴富後忘恩負義,趕走了勤勞的結髮妻、另尋新歡,家業敗盡,落得沿街討飯的下場。這一教訓人們應該吸取。但張生與丁香再度重逢時,被還未完全泯滅的良心所喚醒,勇於承認過去之錯,在羞愧難當之時,投火而死,以死謝罪,最終得到世人和仙家的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