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話養生

立夏,“鬥指東南,維爲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立夏時節話養生

立夏時節話養生

如何養生才能身體健康呢?

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爲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爲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

《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於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後,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

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梨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爲100至200毫米,西北部爲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

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穫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穫物生芽、黴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每年農曆四月間,公曆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爲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並以立夏日之陰晴測試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舊俗立夏日又爲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雲南宣威地區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牆腳以避蛇之俗。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亦有過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爲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

它成爲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爲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爲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嘗新”有道理  

在我國,很多地方有立夏“嘗新”的風俗,就是在這一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尤其是對小孩子,在立夏這一天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一個夏季打下一個健康的基礎。這一天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一點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  

生活習慣要良好在進入盛夏以前應做好生活上的準備工作:

一是給孩子把過長的頭髮剪掉;

二是少給孩子用尿不溼,到了盛夏便可以做到不用;

三是培養孩子自己睡的習慣,而不是大人抱着、摟着;

四是爲孩子選購一款質地好、又透氣的涼蓆和枕蓆;

五是要讓孩子養成飲白開水的習慣。

水果、蔬菜一定要跟上,可以適當減少牛肉、花生、豆腐的攝入量,而相應增加酸奶、紫菜和魚類的攝入量;六是有好的衛生習慣,孩子的衣服天天換洗,用品、玩具經常消毒,環境打掃乾淨,避免生蚊蠅。 

天氣熱起來,正好對孩子進行“三浴”鍛鍊。也就是每天多通風,讓孩子開窗睡覺,進行空氣浴。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日光浴,夏季在每天早9:00左右爲宜。日光中的紅外線照到皮膚上,對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紫外線照到皮膚上,可使全身功能活躍且循環加速,並能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防止貧血,此外尚有殺菌消毒作用。

1歲以上的小兒可直接在陽光下進行。小嬰兒可以在樹陰下進行。還有就是水浴,天氣熱了,孩子們正好可以在水裏多玩兒一會兒,注意水溫在35℃左右,一邊洗澡,一邊遊戲,洗澡要天天進行,不只爲了乾淨,還爲了增強體質。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淋浴,這是一種刺激性比較強的鍛鍊,注意噴頭不宜高於孩子頭頂40釐米。

到了夏季多喝粥 進入夏季以後,孩子們出汗多,食慾不好,家長們可以做各種營養保健粥來給孩子開胃,並調理身體。比較好做又適合夏天喝的粥有幾種:幹扁豆浸透與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溼,健脾止瀉;鮮荷葉取汁,過濾後加入大米煮成粥,涼心暖脾,助消化,對小兒夏季風熱尤爲合適。此外、綠豆粥、紅小豆粥、薄荷粥、銀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