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話養生習俗

“白露”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白露時節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入“白露”節。那麼進入“白露”節氣,都有哪些講究和習俗呢??今天風水網就爲大家揭祕,白露時節話養生習俗供朋友們參考!

白露時節話養生習俗

白露時節話養生習俗

古籍中有:“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這“八月節”指的就是白露節。爲何這麼說呢?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一般有兩個節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之分,“節”爲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爲月之終。一個是節氣(簡稱“節”,如立春),一個是中氣(簡稱“中”,如雨水;閏月沒有中氣),其後逐漸將兩者合稱爲節氣。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羣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白露意味着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得名。農曆言:“鬥指癸爲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爲露,故名白露。”

白露後,一般晝夜溫差在10℃至15℃,氣溫下降速度很快,夜間氣溫已經達到水汽凝結成露的條件。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從氣候學上看,9月份已進入秋季,但按照氣象學劃分四季的標準, 連續5天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下,纔是秋季開始。

 白露之後,氣候冷暖多變,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意。諺雲:“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穿着短褲、短裙,就容易受涼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體質虛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覺莫貪涼。

進入陽曆9月,開始從戊申月向己酉月過渡,從9月7日白露節起,進入農曆八月己酉月。今年雨水很多,此時壬水暫告一段落。秋季五行屬金,對應肺。所以在養生方面,主要是養肺。《黃帝內經》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血脈,爲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秋主肺也。而“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猶之宰輔”說的則是肺在人體的重要性。

己酉月,白露後天氣涼爽。北方秋季乾燥,人易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及皮膚瘙癢等症狀,應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水果、銀耳、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乾燥都有良效。中醫說乾燥的氣候最易傷肺,而肺氣損傷也會引起胃氣下降,肺腎兩虛者尤其需要注意。所以此時的飲食重點是潤肺、養腎。秋屬金,金色白,所以白色的食物在秋天的時候應該多食用。較爲合適的水果有梨、甘蔗、龍眼、石榴等。俗語說“秋粥宜人”,喜歡喝粥的話呢,幾款簡單方便的“白露粥”對緩解秋燥很有療效。冰糖銀耳雪梨粥、蓮子百合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食療, 白露節常搓搓耳朵,補養腎氣,也是很好的養生方法。耳爲腎之竅,中醫認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因此,平時如能堅持搓耳、捏耳,就可強健身體。雙手掌輕握雙耳廓, 前後揉搓49次,使耳廓皮膚略有潮紅,局部稍有烘熱感爲度,每日早、晚各一次,搓後頓有神志。

 相較於“兩至”、“兩分”,白露節在民間的地位並不算高,但各地的民俗活動卻是異彩紛呈、豐富多彩。

 福州有傳統習俗“白露必吃龍眼”。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其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在溫州等地也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白露還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大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尊崇的治水英雄,當地漁民譽其“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最大,歷時一週。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

除以上民俗活動外,其他地區還有吃番薯、飲白露茶、喝白露酒等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