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納西族民居介紹,麗江納西族民居圖片

在雲南麗江納西族,我們最經常見到的建築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和一進兩院等,這些都反映出了當地的民族建築風格。納西族的每一款建築都有着其含義,是什麼呢?下面,跟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吧!感受不同的民族建築。

麗江納西族民居介紹,麗江納西族民居圖片


  麗江納西族民居介紹
  雲南麗江納西族建築納西族建築納西民居大多爲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爲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

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居室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

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佈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闢爲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緻。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一直着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

近年來,隨着納西社區的不斷髮展,納西民衆在民居修建時總體框架、建築設計及風格等方面雖然仍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方面,卻逐漸採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潢材料。在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與現代的有機、和諧的組合。

富有滇西北高原氣息的納西族民居建築,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鮮明特點,贏得人們的讚美。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臺以上安設“漏窗”。爲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樑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爲“風火牆”。爲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杆,做成通道形式。最後爲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樑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佈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麗江納西族民居圖片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