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 吃貨福利 閩菜起源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最出名的八大菜系,每一個菜系都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就算放到全世界上去,也是一個可以佔領一席之地的菜譜菜系,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算這其中的閩菜文化,就算是在八大菜系之中也顯得相當有特點的閩菜的起源!

八大菜系 吃貨福利 閩菜起源

  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永嘉之亂”以後,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審知兄弟帶兵入閩建立“閩國”,對福建飲食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區已開始使用紅曲作爲烹飪的作料。唐朝徐堅的《初學記》雲:“瓜州紅曲,參糅相半,軟滑膏潤,入口流散。”這種紅曲由中原移民帶入福建後,由於大量使用紅曲,紅色也就成爲閩菜烹飪美學中的主要色調。

  特殊香味的紅色酒糟也成了烹飪時常用的作料,紅糟魚、紅糟雞、紅糟肉等都是閩菜主要的菜餚,“紅曲烹調”成爲福州、廈門、泉州先後對外通商,四方商賈雲集,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海外的技藝也相隨傳入。

  閩菜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對粗糙、滑膩的習俗,加以調整變易,逐漸朝着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以至發展成爲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

  清末民初,福建先後涌現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當時福建是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福州和廈門一度出現了一種畸形的市場繁榮景象。

  爲了滿足官僚士紳、買辦階層等上流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聚春園”、“惠如鱸”、“廣裕樓”、“嘉賓”、“另有天”,廈門出現了“南軒”、“樂瓊林”、“全福樓”、“雙全”等多家名菜館。這些菜館或以滿漢席着稱,或以官場菜見長,或以地方風味享有盛譽各有擅長,促進了地方風味的形成和不斷完善。

  特別是福州“聚春園”,飽經滄桑,百年常盛;廈門“南軒”,備歷坎坷,八十載不衰。他們擁有雄厚的廚師隊伍,經營特色卓着,服務形式靈活,菜品款式新穎,風味聞名遐邇。如“佛跳牆”、“雞茸金絲筍”、“三鮮燜海蔘”、“班指乾貝”、“茸湯廣肚”、“雞絲燕窩”、“荔枝肉”、“沙茶雞丁”等,均爲他們創制的名菜佳餚。

  這些名菜館在創制衆多名菜的同時,也陪育了療名海內外的鄭春發、陳水妹、強祖淦、黃惠柳、胡西莊、楊四妹、陳賓丁、趙秀祿、朱依鬆、姚寬餘、鄭玉椿、強木根、強曲曲等閩菜大師。

  閩菜由福州、閩南和閩西三路不同風味的地方菜組合而成。福州菜是閩菜的主流,其菜餚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湯菜居多。福州菜善於用紅糟爲作料,尤其講究調湯,予人“百湯百味”和糟香襲鼻之感,如“茸湯廣肚”、“肉米魚脣”、“雞絲燕窩”、“雞湯氽海蚌”、“煎糟鰻魚”、“淡糟鮮竹蟶”等菜餚,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閩南菜,盛地於廈門和晉江、尤溪地區。其菜餚特點是鮮醇、香嫩、清淡,並且以講究作料、善用香辣而着稱,在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藥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如“東譬龍珠”、“清蒸加力魚”、“炒沙茶牛肉”、“蔥燒蹄筋”、“當歸牛腩”、“嘉禾脆皮雞”等菜餚,都較爲突出地反映了閩南濃郁的食趣。

  閩西菜,盛行於“客家話”地區,其菜餚特點是鮮潤、濃香、醇厚,以烹製山珍見長,略偏鹹、油,善用生薑,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爲突出。如“爆炒地猴”、“燒魚白”、“油燜石鱗”、“炒鮮花菇”、“蜂窩蓮子”、“金絲豆腐乾”、“麒麟象肚”、“涮九品”,均鮮明地體現了山鄉的傳統食俗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總結;各位吃貨們,是不是隻看着這起源介紹的食物名字就讓人心動不已呢?沒的說,今天就讓我們好好加一次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