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程

南禪寺是無錫八景之一,向來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美譽,南禪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時至今日已經浮浮沉沉歷盡了凡間千年,佛教大全爲您詳細介紹一下南禪寺以及南禪寺傳承的文化內涵。

南禪寺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程

南禪寺,位於無錫南隅、古運河畔,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於梁武帝太清年間,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號稱“江南最勝叢林”。妙光塔位於寺東側,高43.3米,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逾千年。古塔爲七級八面閣樓式,檐角懸掛銅質鐸鈴,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美譽,無錫八景之一。改革開放後以寺興市建成了十二萬餘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市場——南禪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爲仿明清風格建築羣,南部爲仿宋風格古建築。商城中妙光街已被無錫市政府命名爲無錫市旅遊街,是4A級旅遊景點。

  南朝梁帝蕭衍,崇尚佛教,在全國大興寺廟,無錫當時也興建了不少寺廟,其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護國寺。在樑溪十大剎中,護國寺爲第二。唐高宗咸亨年間(670-674),改名爲靈山寺,北宋仁宗皇帝又賜名“福聖禪院”,但老百姓因其地處南門而呼之爲南禪寺。

  據縣誌記載:南禪寺建於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爲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樑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後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

  北宋天聖年間重建,宋仁宗賜名“福聖禪院”。“八年以後,宋仁宗又爲與南禪寺相對應的北禪寺賜名“壽聖禪院”。同一皇帝,給錫城兩寺院,賜以“福聖”、“壽聖”之名,這是無錫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別是南禪寺賜福有福,經歷代修復,面目一新。可見那天王殿,殿身輝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氣勢不凡;五戒堂,堂內莊嚴,淨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綠,清澈照人。大雄寶殿中,如來形體雄偉,儀表安詳莊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顏,口欲啓齒而又止,狀若演法且未盡。諸佛羅漢,面貌慈祥多姿,形體豐滿俊俏,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人之巧,絕非一股。

  南禪寺有一座七級八面,高43.3米的古塔。傳說是爲了制服水患才把塔立在羊腰灣與運河的交會處。據《南禪寺記》記載,在北宋雍熙年間(984-988),有僧持鉢而來,走進廟中,忽然不見了蹤影,後來發現寺壁上有該僧的影子,人們信以爲佛,建造佛塔,併到蘇北泗州接來了三尊佛像。

  明代進士無錫人張思安在《南禪寺重修塔碑記》中說:“院之西有溪,曰‘樑溪’,溪之脈與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傳雲: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輒興風雨,噴腥濤,居民震怖,商賈懷憂。雍熙中,有異僧駐錫於茲,諭於衆曰:蒼龍在耳,宜建浮屠(寶塔)以鎮之,則蛟自潛,民安業矣。”這些傳說使南禪寺名聲大振。

  到了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賜塔名爲“妙光塔”。妙光塔歷經元、明、清多次劫難,現存建築都是明正統年間所建。1925年,榮宗敬、榮德生、唐申伯等出資做了修復。1930年,曾在這裏設遊民習藝所。198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予以全面整修。1983年被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妙光塔按原樣修葺一新,重新對外開放。妙光塔系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總高43.3米,是“無錫八景”之一,睛日黑塔之影可以落到數裏外的一座橋下,故名“塔影橋”。歷史上還有許多奇聞異說,最神奇的是相傳發出過五顏六色直衝雲霄的妙光,近已有科學論證,這是雷電作怪。

  20世紀80年代始,南禪寺建成文化商城,規模不斷擴大,已建成商業用房9.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12萬平方米,似無錫的“城隍廟”,南禪寺已成爲人們遊玩、購物的好去處。其中妙光街被無錫市定爲旅遊一條街。

總結: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麼,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世長存的麼,我不知道,什麼東西都會有消逝的一天吧,想想有一點傷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