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歷史有什麼發展?洛書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得慢慢去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八字書籍欄目洛書的發展歷程。我們來看看洛書的歷史發展,看一下歷史是怎麼發展的。

洛書歷史有什麼發展?洛書的發展歷程

  學術界公認中國古籍第一次記載河圖、洛書的是西周初期王宮史官記載的《尚書顧命》篇。該文記載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執政十九年後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於洛邑文王太廟大室中舉行的繼位典禮上看到:“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洛書在東序”(《尚書大傳文》)。《今古文尚書全譯》對這段文字註釋道:“越玉、陳寶、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爲不同產地的寶玉;序,牆也;赤刀,爲周武王伐紂時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訓,爲記載先王訓戒的典籍;河圖、洛書,爲古代地圖、書籍。”(見張贊恭《河圖洛書不能隨意否定》)。

關於洛書的來源,《周易繫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那麼“洛書”究竟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由那位聖人,怎樣得到的呢?大體有如下三種說法。
  其一,伏羲說。《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見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海》縮印本)。

其二,黃帝、倉頡說。《史記音義》雲:“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水經注洛水條》說:“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匯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南朝梁文學家沈約《宋書》說:“黃帝坐於玄滬、洛水之上,有鳳凰銜圖置帝前。”羅蘋注《河圖玉版》雲:“倉頡爲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滬洛 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說。《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又說:“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爲《洪範》即洛書。”《後漢書·五行志》載:“禹治洪水,得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又《漢孔安國傳》載:“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

儘管有人對洛出書處有不同看法,或認爲在陝西省境內的洛河岸邊,或認爲在河南鞏義市境內的洛河交匯處,但在洛寧縣宣傳部副部長曲少波看來,洛出書處在洛寧是不爭的事實。他說,遙遙洛河道上,唯洛寧縣西長水村有專記洛書之源的兩通古碑以及其他相關的“物證”,儘管歷史曠久,傳說紛紜,洛書真貌,衆口不一,但都無礙於“洛河出洛書,洛書出洛寧”的史實。 據說古時有一個三歲小童喜觀人對弈,

日日不息,有一日看着看着脫口而出
  這不就是河圖洛書嗎?
  弈者邀其共弈,小童答道需三日之後方可。
  說完回到家中,
  懸掛河圖洛書於壁,閉門靜思。
  三日後,與人對弈無往不勝。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如圖所示洛書與河圖不同最早只有八個由三條虛實相間的直線組成的圖形,分別代表乾、坤、坎、離、兌、巽、艮和震八卦,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後來又有周文王的後天八卦,文王還據此演繹出八八六十四卦。兩種八卦的各八卦方位不同。後人又附會上去一套數字,何時何人所附無從考證,有學者認爲是數字遊戲。數字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爲陰數(見圖)。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套八卦圖中,配的數字與常見的南北相反,相當於旋轉180度。還有學者認爲八卦卦形符號可按二進制理解,虛線爲0,實線爲1,則乾、坤、坎、離、兌、震、巽和艮八卦對應的數字分別爲7、0、2、5、3、1、6、4。據此八八六十四卦對應的數字爲從0至63,如果先天八卦的東西的離和坎卦互換位置,則從先天八卦北面的坤卦(0)沿東面可順次排列32卦到南的決卦(31),從北的剝卦(32)沿西面可順次排列另32卦到南的乾卦(63)。

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斗之象。九宮八風圖配合八風,八卦,中央一宮,即洛書的中宮,乃周圍八宮的核心。古人觀測天象,認爲北極星(太乙)之位恆居北方,可以作爲中心以定位的標準。九宮是據北斗斗柄所指,從天體中找出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爲標誌,便於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發現九星的方位及數目,即洛書的方位和數目。

北極居中何以能下九宮。前人指出,體爲北極,用在北斗,以鬥爲帝車,言北斗爲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因北斗繞北極而旋轉,就是北極帝星乘車臨御八方之象,若根據斗柄旋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的氣象變化,也就是九代表了不同的時序。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爲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爲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爲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爲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爲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斗斗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係。三。闡明瞭太一遊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洛書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對洛書進行長期的研究,認爲其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可以說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初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西長水村現存的兩通古碑中,東邊一碑爲沙質岩石,上圓下方,額刻圭首,由於年代久遠,只剩一蒼勁有力的魏體“洛”字,據專家學者考證,當爲漢魏遺碑。西邊一碑石灰岩質,爲清雍正二年(1724年)臘月永寧縣令沈育所立。碑上4個大字“洛出書處”爲河南尹張漢所書。兩通古碑是“洛出書處在洛寧”的有力證據。

大禹在洛寧縣的活動蹤跡也是一個無言的證據。1969年自河南大學歷史系的洛寧人李德龍一直熱心於對洛書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大禹治洪水“導洛自熊耳”,主要工程有兩處:一是洛寧縣與盧氏縣交界的沙河口,一是在洛寧縣的龍頭山西4公里處的禹門河。據傳說古時禹門河上有一山如大門擋住了河流,使得洪水氾濫成災,大禹劈開山門,使得河水流入洛河,當地老百姓爲感謝大禹,故將該河命名爲禹門河,並建有廟宇,至今尚有遺蹟。

我們隨同研究辦的人員於近 日登上龍頭山,山上現存的禹王廟修建於1995年,廟前有數通重修禹王廟的古碑,其中一碑立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碑文記載清朝以前該廟共重修過3次。

如果單就傳說而論,“靈龜負書”肯定是虛妄之談。但作爲一種傳說,必定是幾經演義而成,我們探究的是最初的史實。試想洛水之中出現一隻龜,龜背上的圖案讓先哲們受到啓發,而推演出一個由不同點數組合的圖案,被後人“撲風捉影”地廣泛傳播而成一個神話,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先哲集民衆智慧於一身而推演出一個數字組合圖案後,爲擴大影響而託言靈龜神授,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洛書存在,就必定有淵源。只不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後,它變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但並不能否認其原本的事實。

今洛寧縣,秦漢以來曾爲宜陽、澠池二縣地,隨該二縣屬宏農郡.至南北朝西魏於此置北宜陽縣,北周改爲熊耳縣.皆因山水得名.隋義寧二年(618)改熊耳爲永寧,此永寧建縣之始,治所在今洛寧東北。明清均屬河南府。經一千二百餘年,至民國3年(1914)始改稱洛寧縣。

洛陽發源於洛陽洛寧縣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爲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
  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斗之象。

洛書是以北極爲定位星,斗柄所指的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爲標誌,其數目方位都與洛書完全一致。這也就是一般術數中常說的“九宮”(奇門遁甲術既採用此九宮作爲基石)。其中奇數一、三、七、九爲陽,二、四、六、八爲陰數,五居中宮。這就是一個標準的洛書。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爲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爲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爲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爲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爲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斗斗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係。三。闡明瞭太一遊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洛書來源十天數
  《霍氏周易正解》作者徐韶杉研究員認爲,洛書來源於古代天文核心基礎十天數。
  書中雲:“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是孔子所着的《繫辭》原文。“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兩千餘年以來,無數大家給予衆多詮釋,但不能給出令人滿意之解。

其實,真理往往挺簡單。
  周易的核心來源於古代天文學,研究宇宙變化之道作爲人的規範準繩。詮釋“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本身應考慮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及周易全文內在含義。

在古文獻中提到“參伍”之說在天文歷律較多。值得一提的是《後漢書·律曆志》所云:“昔者聖人之作歷也,觀琁璣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鬥綱所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則天法地將天數變化顯示天道,天垂象見吉凶。

一、關於數的表述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即:天:一,三,五,七,九
  地:二,四,六,八,十

《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即:天:一、二、三、四、五
  地:六、七、八、九、十
  和 天:一,三,五,七,九
  地:二,四,六,八,十

的兩種天地(陰陽)排列方法。

二、古人對天體的認識
  中國的先民們從仰韶文化M45號墓的考察,早在6500年前已掌握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日月變化的規律。最大的祕密莫過於發現:地球繞太陽運轉,即地球逆向運轉,在《周易》雲:易逆數也。

三、洛書與孔子“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將天一、二、三、四、五 ,地六、七、八、九、十按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逆向運轉旋轉線以平面顯示爲S形,和先天八卦圖所顯示曲線一致,放到九宮中就成爲九宮數(洛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實爲九宮之數;九宮之數在於合十,十爲天。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實爲文王八卦圖(詳見《霍氏周易正解》)。

四、先天八卦橫豎圖與天體運動
  先天八卦橫圖
  先天八卦豎圖
  《周易·繫辭上》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着明莫大乎日月。”這段話是以象數的形式而發揮出關於宇宙生成的哲理。先天八卦橫圖顯示爲平面(表示長和寬)即橫向和縱向發展,先天八卦豎圖顯示爲立體(表示長寬和高)。先天八卦橫圖提出宇宙向外擴張生存的同時自身便開始運轉(先天八卦豎圖),即時間和空間同時存在。宇宙向外擴張生存是有界限的(八卦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出現,宇宙的運動便產生。即宇宙第一動力爲宇宙自身!宇宙天體運動平面曲線爲S形。與美國霍金理論相比,我們對宇宙認識更早!由此可見,洛書與孔子“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存在一定核心祕密。只有將中國的易學文化深入挖掘,纔有可能不被人們所誤解,纔有可能弘揚民族文化。

小結:看完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突然覺得中國歷史文化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偉大。我們應該還要多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