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姓氏起源發展的歷史

中國的百家姓裏面記載了56個民族不同的姓氏,不管是人口比較多的姓氏還是很少有人使用的姓氏,都有着自己來源的故事,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由此看來壯族的姓氏文化更加的豐富了,壯族的姓氏起源也是壯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一起去看看壯族的姓氏文化吧。

壯族姓氏起源發展的歷史

  壯族姓氏起源
  壯族的姓氏來源壯族的姓氏來源古代的壯族先民(駱越、西甌等)是沒有姓氏的。越人有名無姓,且名爲單名。《漢書·武帝紀》記錄“發夜郎兵,下牂柯江,鹹會番禺”的越人馳義侯,作“越馳義侯遺”,說明馳義侯是越人,名遺,無姓;《史記·南越尉佗列傳》:“歸義越侯嚴爲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甲爲下瀨將軍,下蒼梧”.嚴與甲同爲歸義侯,都是平定南越國的越人將領,都是隻有名字而無姓氏。越人這種單名無姓的情況,一直延續了很長時間,如《文獻通考》就說:“僚蠻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長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稱阿謨阿改,婦人阿夷阿暮之類。”最早出現在漢人記載的壯族先民有名字的就是“譯籲宋”,但這只是秦人爲記載事件音譯的人名。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率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甌君譯籲宋。”秦始王征服統治嶺南後,漢姓氏文化慢慢的爲越人上層貴族所接受,先期的姓氏都是越人上層貴族首先使用,用來區別與普通越人的不同和統治階級的管理,但一般老百姓還是沒用姓氏,但隨着統治時間的增長,爲了方便管理百姓,統治層開始爲越人編冊入籍,此時南越國的廣東、廣西東部底層越人開始大量使用漢姓,而西南區的桂中、桂西、雲南、貴州的底層越人仍然極少有姓,一般仍然只是爲方便朝庭管理的土司官長們使用姓氏,直到明朝中後期的大量改土歸流,朝庭全部爲歸流後的原土司百姓造冊入戶,原則也是沿用原土司姓氏來爲其子民入戶,至此大部分的越人順應了朝庭的管理有了姓氏。可以這樣說,漢文化在越地經過了上千年的影響和政治手段推動,一直到明後清初壯族先民纔開始普遍使用姓氏,而壯族的族譜一般都是受漢文化影響而造,大多數族譜是在清朝才修,壯族修譜時一般都是以祖先是征服者的北方人爲榮的,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說自己祖先是漢人因來南地當官而落籍的,這是深受漢族修譜的攀附之風影響,所以造成了人們錯認壯人漢祖的原因。當然不排除先期的少部分漢人與越人居而越化,但他們會越化的前提條件是當時的越人在數量上處於強勢纔可能導致部分的北來漢人越化。能產生同化情況的條件有兩種,一是弱勢族羣同化於強勢族羣(這是先期的漢人同化于越人的因素)。二是通過政治手段強迫和影響其它族羣同化(這是後期的越人大量漢化的因素),政治干擾的手段是很強大和無情的,唐宗期間,封建王朝爲了加強對嶺南俚僚人的統治,在僚人中培植其代理人,因而在嶺南興辦起了學校,允許通過修賦漢學的僚人蔘加科舉考試,唯此考中者方委以官職,直至明朝這種更顯瘋狂歧視本性。明朝統治者認爲僚瑤等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實行民族歧視、壓迫和同化教育政策。如僚瑤等族人不能租佃田地耕種,而必須用漢名,以漢人名義方可。讀書和科舉考試,非漢人不可就讀及應考。這些限制使某些僚瑤人隱瞞自己的民族成分,以達到求學應考的願望和抱負。明朝統治者此舉的目的很多,其中重要的因素是通過學校教育達到“用夏去夷”,“去夷從華”.明朝經過一百多年的民族壓迫,封建教化,收效較之前代大有成效,嶺南衆多地區僚瑤人“使漢姓,聊漢語”,“棄土從齊”之風氣尉然成風。

綜合起來壯族姓氏有幾種來源:
1、一般貧民隨峒主(部落首領)或土司官長的姓,如唐代黃峒強盛一時,峒民自然都隨黃姓,宋代儂峒興起,其峒民自然都姓儂等。峒主或土司官長的姓往往是接受漢文化的結果,所以壯族的姓氏和漢族的一樣就不奇怪了。

2、隨着壯族平民接受漢文化的增多和漢族人大量的移居壯族地區,壯族人的姓氏選擇就更廣泛,一般的情況是有接受了漢族官員的姓氏,有接受漢族老師(師傅)的姓氏,

有的接受漢族名人的姓氏;有的接受漢族移民的姓氏,也有的是漢族融入壯族,給壯族帶來漢族姓氏等。

3、有不少壯族人的姓氏和漢族用的漢字一樣,但有的姓氏是土着自取姓,意思與漢語完全不同,如“韋”,是壯族的大姓,其意思是“水牛”;“岑”則是“砧板”,而“農(儂)”,則是“森林”之義。歷史上壯族沒有統一的文字,而姓氏是用漢字來記錄的,也給人壯族的姓氏和漢族一樣的印象,其實,只是音譯而已。

壯族人口可是少數民族中最多的,當然壯族的姓氏文化就會特別的廣泛了,畢竟壯族裏面也有一部分少數的其他民族,所以壯族的文化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多。

你可能會喜歡
壯族婚服怎麼樣_壯族婚服圖片欣賞
壯族分佈地方_壯族人口有多少?
雲南壯族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壯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