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分析佛學中的萬物皆空

周易中陰陽學說告訴我們,“陰陽是對立的,陰陽又是統一的,陰陽更是依存的”,也就是說,有陰就有陽,有空必有實,同樣,空和實雖是對立,但也是統一的,還是相互依存的。佛學中的萬物皆空從易學的角度可作如下解讀

易學分析佛學中的萬物皆空

易學分析佛學中的萬物皆空

本站溫馨提醒:根據周易中物物一太極之原理,佛界其實與塵世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質的區別的!

  一、要有空的意識。因爲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因此,現實生活讓我越來越“實”,越來越有更多的東東放不下,並且捨不得放下。但是,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就如同一棟房子、或者說如同一臺電腦一樣,再怎麼說其空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裝下無窮無盡的東東。故,我們首先要有對“空”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其次,我們要養成有“空”的意識。

  二、空需循序漸進。有了空的認識和空的意識,接下來就是有空的行爲。而空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就象實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樣。方舟周易認爲,佛學中的空決不會是讓一個人一下子割捨所有的親情人情、拋棄一切的錢財地位而立地成佛。如果是那樣的話,那的確非人所能做到。循序漸進的空應該是逐步理順、整理好我們需要的東東,放棄那些我們所不需要的糟粕,預留出儘可能多的空間容納更多我們所需要的實實在在的東東。很明顯,這裏的“空”與“實”是揚棄、是一個不斷循環過程,而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次性行爲。也正因爲空不是一次性的行爲,所以更需要循序漸進。

  三、空其實是爲了實。這一點,我們從“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萬物”中就能非常明顯感悟到,“空”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容萬物”,也就是說,空其實是爲了實,並且是爲了更多更大的實。既然說空是爲了容萬物,那麼,這個“空”就不是簡單地把已有的東東進行拋棄,更不是首先拿親人開刀拋家舍業。因爲既然能容萬物,爲何連親情都不能容呢?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方舟周易認爲,如果要容萬物,首先要從能包容親情做起,這才合情合理!

  四、萬物皆空不等於萬物真空。佛學中的萬物皆空有三層含義,其一是萬物皆空實際上應該是萬物皆可空,在世間萬物當中,人的生存並不需“萬物”的全部,只需要“萬物”中的一部門就足夠了,換一個角度講,也就是說,世界之大,人缺了或者說空了“萬物”中的哪一物都可以的。其二是在“萬物”之中,由於其中位置、大小、能量等因素,有的對我們影響強烈,有的對我們影響微弱,於是,我們對那些對我們沒有感覺、沒有影響的物質可視爲空,儘管它們是真實的存在。其三是萬物皆爲空其所空,因爲人具有主觀能力性,人可以主觀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萬物中哪該空、哪不該空,何時該空、何時不該空等。

  五、空是內外空間的擴展。空的擴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向內挖潛,另一種是向外拓展。當然,人自然是空的主體。相對來說,人的內在空間是有限的,故只能是挖潛;而人的外在空間則是無限的,故需要努力地拓展。這樣,人才會有更多更大的空間,也就自然更能“容萬物”了。而作爲“空”之主體的人,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空掉”的,因爲沒有實實在在的自己,空則是無所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