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星象學:吠陀星象學與西洋星象學的差異

  吠陀占星術(Vedic Astrology)發源於三千年前中西文化交接的印度,其功用在於開發一些自己未必瞭解的潛能,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掘,用以改善自身的生活狀況。

印度星象學:吠陀星象學與西洋星象學的差異


  此種占星術涉及到印度命理中的數理、五行等諸方面,同西方占星術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占星初學者千萬不能將二者混爲一談。本文列舉了二者的幾個主要差別,供占星愛好者參考。

  差別之一:黃道制的選擇

  由於歲差的現象,每年春分點會沿着黃道西移五十秒,因此,春分點同白羊座0度並不在同一點上,根據春分點爲準畫出的黃道稱爲迴歸黃道(TropicalZodiac),根據星座來劃分的黃道稱爲恆星黃道(SiderealZodiacs)。現今通用的西方占星術通常採用迴歸黃道制,而吠陀占星術延習了古法,依舊採用恆星黃道制,這也就意味着如果用吠陀占星術進行推運,從建立本命盤開始,就已經消掉了歲差。

  兩種黃道制起點的角度差現在已經擴大到了23.5度,這也就意味着同一顆行星在依據不同黃道制建立的盤中所處的星座可能會不同,同時,星座的含義以及在醫療占星術中和人體各個部位的聯繫也會有所差別,這些在以後的文章中會涉及到。

  差別之二:分宮制的選擇

  西方占星術通常採用時間分宮制(PlacidusHouseSystem),吠陀占星術則採用最古老的四分儀制(PorphyryHouseSystem),即以上升、天底、下降、天頂四點分別爲第一、四、七、十宮的宮頭,將上升和天底之間的弧等分成三份,所得的兩點就爲二宮和三宮的宮頭,將天底和下降之間的弧也等分三份,所得的兩點爲五宮和六宮的宮頭,以此類推。

  差別之三:星體的選擇

  幾乎所有的占星術都會把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顆星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角度視爲看盤的重點,吠陀占星術也不例外。但同中國的傳統占星術一樣,它並沒有考慮到天王、海王和冥王星的影響,或者應該說,在此種占星術誕生的時候,這三顆星還沒有被發現。除了這七顆行星外,計都(Ketu)和羅喉(Rahu)在吠陀占星術中也發揮着不小的作用,他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月亮的南北交點。

  差別之四:守護星的不同

  每個星座都有一顆守護星,由於缺少了天、海、冥這三顆星,在吠陀占星術中,各星座的守護星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蠍座的守護星由冥王星變成了火星,水瓶座的守護星由天王星變成了土星,而雙魚座則由木星守護。

  此外,這兩種占星術每宮的守護星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占星術通常將白羊座的守護星火星視爲一宮的守護星,將金牛座的守護星土星視爲二宮的守護星,以此類推,水星守護三宮,月亮守護四宮……而吠陀占星術中,每宮的守護星似乎沒有什麼規律可尋:木星守護二、五、九、十一宮,土星守護六、八、十二宮,太陽守護一、十宮,月亮守護四宮,火星守護三宮,金星守護七宮。

  差別之五:星座性質的不同

  西方占星術將星座分爲水、土、風、火四相,水相星座包括巨蟹座、天蠍座和雙魚座,土相星座包括金牛座、處女座和魔羯座,風相星座包括雙子座、天秤座和水瓶座,火相星座包括白羊座、獅子座和射手座。印度命理將事物的性質分爲五相:風、火、水、土、醚。白羊座、獅子座、天蠍座爲火相,金牛座、巨蟹座、天秤座爲水相,雙子座、處女座爲土相,魔羯座、水瓶座爲風相,射手座和雙魚座爲醚相。

  差別之六:吉凶的判定

  西方占星術中,木、金、日三星爲吉星,火、土二星爲兇星,月、水爲中性星體。而在吠陀占星術中,日月爲中性星體,木、金、水三星爲吉星,火、土二星仍爲兇星。此外,在西方占星術中,羅喉被稱爲北交點(North Node),它的影響同木星相似,即爲吉星;計都被稱爲南交點(Lilith),它同土星一樣,被視爲兇星。在印度神話中,毗溼奴神一刀將惡魔的軀體截成了兩半,有頭無身的一半變成了羅喉,有身無頭的一半變成了計都,因此在吠陀占星術中這兩顆星都是兇星。

  同西方占星術一樣,吠陀占星術中也存在廟旺陷弱的說法,行星位於自己守護的星座時稱爲入廟,此時其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就會掩蓋其負面的消極的作用;當它位於守護的星座的對位時稱爲落陷,其負面的影響就會明顯暴露出來。但吠陀占星術行星入旺和失勢的位置與西洋占星術有所不同。

  此外,吠陀占星術還有一套獨特的判斷吉凶的方法。一、四、七、十宮被稱爲四分宮,吉星落入四分宮是大吉之相。但如果吉星成爲了四分宮的宮主星,那麼這顆吉星就會轉變成爲兇星,相反,如果兇星成爲四分宮的宮主星,這顆星反而會轉變成吉星,這也就是所謂的“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