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廣東有名的小吃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而各自將這些精妙的技藝發展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文化,每個地方的風俗都大有不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廣東省有名的小吃,感興趣的就快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盤點廣東有名的小吃


  煲仔飯
  顧名思義,就是用小煲仔煮的飯,煲仔飯是廣東的傳統美食。由於東莞的臘味正是烹製煲仔飯的好材料,板鴨臘腸臘肉,簡直就是為煲仔飯而生的,配合當地的絲苗米真是珠聯璧合。 廣式煲仔飯的風味多達20餘種,如臘味、冬菇滑雞、豆豉排骨、豬肝、燒鴨、白切雞等等。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煲出來的飯也較為香口,齒間留香,回味無窮。吃煲仔飯時,記得嚐嚐飯焦的味道,又香又脆,怕熱氣的倒在湯裏泡一會兒再吃一樣可口。


  老婆餅
  相傳,元末明初期間,全國各地的起義絡繹不絕,因為當時戰火紛紛,糧食常常不夠用,軍隊還須東跑西走地打仗,為了方便軍士攜帶乾糧,於是朱元璋的妻子馬氏想出了用小麥、冬瓜等可以吃的的東西和在一起,磨成粉,做成了餅,分發給軍士,不但方便攜帶,而且還可以隨時隨地吃,對行軍打仗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由於這樣亂七八糟加在一起的東西做出來的餅比較難吃,於是聰明的人們就在這種餅的基礎上更新方法,最後人們發現用糖冬瓜、小麥粉、糕粉、飴糖、芝麻等原料做餡做出來的餅非常好吃,甘香可口,這就是老婆餅的始祖了。


  盲公餅
  盲公餅是廣東省佛山市漢族傳統名點之一。由於它是由一盲人創制於清嘉慶年代後期(1796一l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餅。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盲公餅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豬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餅內所夾的豬肉,其製法更為美妙精巧,用幼細白糖醃藏數月(最少數天)才取出配製,吃起來甘美酥脆,美味可口,享譽中外!


  阿嬤叫
  在惠州密集的老城區小巷口,常見簡單的爐灶支起油鍋,以白蘿蔔絲、蝦米、肉粒,和以調好味料的麪粉漿,用小網簍舀放進沸油鍋中慢火煎炸,成小碗狀,外酥內軟,有蘿蔔的清香而不油膩,噴香可口。相傳很久以前有小販在街邊賣傳統小吃“油炸油餈”,香氣飄逸,穿透街坊屋宅,很多嘴饞的小孩就圍上來。

小販怕滾油濺出傷了小孩子的臉,就趕小孩子走開,可怎麼也趕不走。小販急中生智,對小孩説:“阿嫲叫你趕快回去!”惠州話裏的“阿嬤”是指祖母,祖母最疼孫子,所以小孩子一聽就信以為真,跑開了。後來,一有小孩圍到油鍋前,小販就會説“阿嬤叫!阿嬤叫!”前來購買的人就以為這種小吃就叫“阿嬤叫”。後來“阿嬤叫”就一直被沿用下來。


  薄撐
  薄撐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珠海傳統小食。據聞,珠三角一帶的孩子多是進"卜卜齋"(即私塾)唸書。繁多的入學儀式中,其中一儀式是父親帶着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把一塊用糯米粉製成的薄餅放在椅子上,命兒子坐下。博餅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有勤奮讀書的寓意,意為"坐定定、唔走得、專心讀書"。這種開學儀式已經省去,不過薄撐卻成為了廣東人喜愛的一種點心。特別是榴蓮等口味的水果薄撐,更是受年輕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