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是元宵節嗎 節日有哪些習俗

上元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因爲名字和中元節和下元節相似,被很多人誤認爲是鬼節。那麼上元節真的是鬼節嗎?上元節和元宵節有什麼關係嗎?帶着這些的問題,接下來就隨着小編一起來節日大全中來了解一下吧!

上元節是元宵節嗎 節日有哪些習俗

民間傳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爲什麼叫做元宵節呢?因爲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還有出門賞月、猜燈謎、舞龍、舞獅子、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特別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爲普遍,“元宵”最早叫“浮圓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南方叫“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美滿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餡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裏像雪球般滾動成了元宵。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爲什麼叫上元節呢?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它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爲上元節,七月十五爲中元節,十月十五爲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爲上元節。一說,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爲什麼稱春燈節呢?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爲一大盛事。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爲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衆,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

或說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近人又將正月十五稱爲中國情人節(不認爲七夕是中國人的情人節)。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尤其是那些大家閨秀,成年累月深鎖在深宅大字的繡樓裏,一年到頭也難得出來幾次。惟有正月十五,纔可正正當當地打開禁錮、走出香閣,匯入那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借賞燈猜謎之機,尋覓意中郎、幽會情中人。在詩詞內有過許多美妙動情和感人至深的描寫。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的詞“募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且和你離芳街,步星橋,略尋徒倚,遞歌聲梅落儂李,響銅壺玉漏頻滴。”“歸來重把闌干倚,慢慢的唱和新詩贈月姊,直等那斗轉參橫始掩扉。”這些都是發生在元宵節的情節。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京劇大師荀慧生的《元宵謎》也是講述男女愛情的,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小結:上元節就是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上元也有着月圓之夜的含義,道教認爲是一個吉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