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簡介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佔有五十五個,隨着時間的流逝每一個民族都在歷史長河中被雕刻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體現在族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現在民居建築、民族民歌、民族服飾等。你知道裕固族嗎?你還知道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這個地方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簡介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隸屬於甘肅省張掖市,是中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200公里,總面積2.38萬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37579人(2014年),2013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28.14億元。有祁豐文殊寺景區、明花鄉旅遊景區、皇城景區、馬蹄寺風景名勝區等着名景點。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先後獲得了“全國少數民族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雙擁模範城縣”、“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等稱號。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許多民族在河西地區活動,這裏曾是烏孫、月氏遊牧地,後爲匈奴所據。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先後擊敗了佔據河西

地區的匈奴王休屠和渾邪,於公元前111年設張掖郡,祁連山一帶正式歸入中原版圖。其後河西回鶻(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隨後佔據河西走廊西部,並立國,設牙帳於張掖,統治河西約1400餘年。

辛亥革命後,設甘涼道和安肅道,肅南地區大部分屬安肅道管轄,隸屬酒泉、高臺、臨澤、張掖、民樂各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今肅南縣所屬的祁豐、明花、大河、康樂、馬蹄等區都以原有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爲基礎,建立了區、鄉基層人民政權,區、鄉行政領導人從各民族中的優秀分子和部落頭目、宗教上層人士中選出。

1952年,黨和政府就開始進行這一地區民族自治地方機構的籌建工作,併成立了中共肅南縣工作委員會。

1953年7月18日,決定在裕固族聚居的原高臺縣第六區、酒泉縣祁明區、張掖縣康樂區的基礎上成立裕固族自治區(縣級)。

1954年2月14日至20日在紅灣寺召開了首屆人民代表會議,正式通過成立肅南裕固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縣級),標誌着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正式成立。

1957年,又將原屬民樂、張掖管轄的馬蹄區劃肅縣。

1959年,肅南與青海省的行政區劃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將肅南的陶東部、八字墩、友愛的草劃歸青海省,將青海省的城灘草原移交肅南縣。

2004年,撤銷了6個區公署建制,將原來的23鄉1鎮撤併爲祁豐、明花、大河、康樂、馬蹄及白銀等6個鄉,紅灣寺和皇城2個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轄2個鎮:紅灣寺鎮、皇城鎮,6個鄉:馬蹄藏族鄉、康樂鄉、白銀蒙古族鄉、大河鄉、明花鄉、祁豐藏族鄉。[3]

人口
  截至201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共14554戶37579人,其中農牧業人口2.55萬,佔68%;少數民族人口2.12萬,佔56.5%;裕固族人口1.02萬,佔27%。[4]

民族
  截至2014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居住有裕固族、藏族、漢族、蒙古族等16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