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 柯爾克孜族有哪些特色?

柯爾克孜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很早就有柯爾克孜族的生活足跡的。那麼關於柯爾克孜族的風俗習慣,當地的一些風俗習俗文化,你都知道哪些呢?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 柯爾克孜族有哪些特色?

家庭制度
  柯爾克孜族的家庭爲一夫一妻制。過去,受宗教影響,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權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婦女受和男人較平等對待。舊式婚姻帶有封建買賣性質,一般由父母包辦。訂婚有指腹婚、幼年訂婚、成年訂婚三種形式。娶妻彩禮至少要牲畜“一打”(九頭)。通婚範圍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親屬和近親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並有與外族通婚現象。好賓客,重禮節。兩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撫胸躬腰互相問好。凡有來客,不論是親威朋友,還是陌生人,都熱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豬、驢、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動物的血;嚴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談話時不能擤鼻涕;忌諱騎快馬到門口下馬,因爲這意味報喪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謊、欺騙和賭咒。飯前飯後要洗手,洗手後手上的水不能灑,要用布擦乾。做客時,吃東西要留下一點,不能吃盡,以示主人招待豐盛。吃飯時,不許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許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動別人的碗勺。服飾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褲衩背心在室外活動和作客等等。客人吃飯時,他人不能進屋或窺探。客人告別出門時,要背朝門外退出。喪葬時將遺體用白布纏頭和全身,實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柯爾克孜族的風俗習慣
  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級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帶,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爲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繡。戴這種帽子時,裏面要戴繡花軟帽。冬季戴“卡爾帕克”,毛氈製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後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複雜,用“繡花布條”綁紮髮辮,髮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髮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塗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柯爾克孜族的男裝亦多刺繡,短裝,上衣多長及臂部。直領,領口繡花,袖口緊束,否則便帶刺繡,上衣對襟,對襟處釘銀製鈕釦,內衣多白色,常刺繡,外套“坎肩”,也叫“架架”,與婦女所穿式樣相似,但顏色不同。男裝多黑、灰、藍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無領,袖口多用黑布沾邊,稱“托克切克滿”;亦有穿皮衣的,稱“衣切克”。

男子不留須,不蓄髮。如爲獨生子,可在十歲內蓄髮,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頭部的前、後、左、右留上四撮圓形或半圓形的頭髮作記號,長至十歲,這種記號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紅布製成(其它顏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頂上有絲絨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綴有珠子等裝飾品,冬季帶皮帽。

柯爾克孜族的服飾,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氈子製作的白氈帽(akkalpak)。穿無領“袷袢”長衣,內着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衣,外束皮帶,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領短袷袢,春秋喜穿條絨縫帛的寬腳褲。女子通常穿連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婦女穿小豎領襯衫。婦女包頭巾,喜戴裝飾品。飲食主要爲奶製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類食榀,輔以麪食。常飲牛、羊、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爾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帳篷,冬季多定居在氣候溫暖的山谷地帶,住四方形土房。

柯爾克牧人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狼和鹿。
  食俗
  國內柯爾克孜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柯爾克孜族人民以從事畜牧業生產爲主,兼營農業和手工業;傳統工藝美術有刺繡、擀毯、雕刻、織花和金銀器,習以兵器、山鷹、雲彩、猛獸作圖案。喜愛賽馬、叼羊、馬上打靶和飛馬拾物等。其物質生活與經營畜牧業有密切關係,飲食起居也都有着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柯爾克孜族愛好
  柯爾克孜族早餐較簡單,但營養豐富,多以鮮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們大都是攜帶乾糧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較豐盛。

柯爾克孜人,忌食豬內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爲冬季最佳食品。

他們的飲食主要是肉製品和奶製品,也喜歡吃圓白菜、洋蔥(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飲料是山羊奶和酸奶,還喜歡喝煮沸以後加奶、加鹽的茯茶。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馬、駱駝肉,也吃米食和麪食。製做麪食時,沒有案板,而是用皮子製成的擀麪布。他們還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殺了後經過加工的牛胃、羊胃裏。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頭製做的。

柯爾克孜族青年的婚禮儀式由阿訇,其中有一個和飲食有關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將一個饢分成兩半,蘸上鹽水,分送給兩個新人,其含義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離。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裏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爲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麪、花捲等。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產與生活,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結構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開始進入農牧民的家庭,飯菜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多彩了。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忌諱,與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異之別。

飯前洗手後,餘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乾,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別。客人應將碗中食物吃淨,切忌將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婚俗
  柯爾克孜族的訂婚習俗饒有風趣,他們對白色情有獨鍾,白色代表他們最喜愛的羊羣。男方去女方家時,要把各種禮物和聘禮放在馬上,馬頭上要扎一朵潔白的棉花,這朵棉花也可以由新娘來扎。如果有人騎着一匹扎着頭上扎着棉花的馬,就說明此人是準備訂婚的,當地人們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對男方的到來,會表示熱烈的歡迎,還要做上豐富的佳餚熱情地招待男方,並商定吉日娶親。在有的地方,當男方來訂親時,如果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麪粉向他祝福,這預示着新郎,將會像白麪一樣潔淨無暇。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柯爾克孜的婚禮是在女方家進行的.早晨母親就要給女兒沐浴,並由母親,嫂嫂等人爲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爲女兒梳頭,將滿頭的小辮子梳理成兩條大辮子,邊梳邊唱哭嫁歌。歌中有母女的惜別之情,也有深深的祝福。並同時舉行叼羊,賽馬等活動,做抓飯,煮肉準備迎接新郎及家人。

第1天捆新郎
  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長者和青年組成的隊伍騎上馬,在樂隊的敲打聲中浩浩蕩蕩的送去聘禮。聘禮包括剛殺了兩隻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和各種衣物。新娘的姐嫂要擋在門口,逐樣檢查男方送來的聘禮,然後接納禮品,在門口還要進行女方給新郎禮品的展示,並在衆人的面前一一試穿衣物。

等到準備讓新郎進屋時,新娘家的男人們早就準備好了繩索。等新郎一進門,衆人一擁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綁,將其拴在帳篷前盡情戲耍。最後要由新郎的父親和兄長出面,向女方的親友求情,並向他們贈送禮物,這時他們纔會給新郎鬆綁。

第2天發喜糖
  第二天婚禮儀式一開始,就由陪新郎來的一位客人用一根木棍將氈房頂部的天窗挑開,並從天窗口往外面撒杏幹、油果子、糖果等喜慶食品。這時,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開站在氈房裏等着搶那些東西,以分享這對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羊及其他牲畜擺上宴席,招待遠道而來的來賓。

由阿匐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徵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爲慶祝新婚,賓主們要舉行刁羊、賽馬、摔跤、角力等文娛活動。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帳簾內暢所欲言,嬉笑言歡;帳簾外,男女青年奏考姆茲和其他樂器,唱民歌,跳會面舞,做其他遊戲,一直鬧到深夜方歸。

第3天回家轉
  新郎要把新娘帶回到自己的新房。這時,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別。新娘的母親爲了照顧女兒也陪同女兒同來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個月才返回。女方要爲女兒準備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爲嫁妝,用馬和駱駝馱上送去,同時還準備一匹馬,鞍具、籠頭和馬鞭。鞍具和馬鞭都要是全部是嶄新的,並用銀銅裝飾,十分講究。新娘回婆家時,要騎上這匹馬,這匹馬也算作爲嫁妝送給女兒。新郎和新娘在回去的途中,會受到各地牧民的熱情招待,新婚夫婦還要奉上喜糖等禮品作爲酬謝。

小結:柯爾克孜族當地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度,當地人對於白色是非常喜歡的,所以在訂婚或者是在結婚的時候都會首選白色。當地人在結婚的時候第一天會首選綁新郎,之後第二天發喜糖,第三天才是會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