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樂器有幾類,毛南族樂器有什麼特點

本期中國民俗欄目,小編要爲大家介紹的是毛南族的民族樂器。毛南族雖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有着獨具的色的民族樂器。今天,小編就來爲大家介紹一下毛南族的樂器。

毛南族樂器有幾類,毛南族樂器有什麼特點


  象腳鼓
  象腳鼓有大、中、小三種。大鼓是象腳鼓中最高大的一種,傣語稱“光亞”,一般在13O~160釐米,最高的達190釐米,鼓面直徑30釐米左右。中鼓傣語稱“光吞”,是象腳鼓中用途最廣的一種,鼓高60~95釐米,鼓面直徑23~28釐米,鼓底直徑23~31釐米。中腰最細處直徑11~15釐米,常用於象腳鼓舞或節日慶祝。小鼓外形有如矮腳懷狀,高僅30~40釐米,應用不如大、中型鼓廣泛。


  蜂鼓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每當慶祝豐收和歡度節日之際,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裝,在蜂鼓的伴奏下歡歌暢舞。蜂鼓歷史悠久,它和朝鮮族的長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僅叫作杖鼓,還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時使用普遍)之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蜂鼓鼓身用黃泥捏成,然後入窯燒爲陶瓷,兩端粗大,中間細小,全長50—64釐米,鼓腔一端呈圓球狀,鼓面較小;另一端呈喇叭狀,鼓面較大。鼓腔兩端相通,中間細如蜂腰。鼓兩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於圓形鐵圈上,鐵圈四周置鐵鉤,通過繩索聯結繫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力,以改變音高和音色。

演奏蜂鼓時,將鼓系以綵帶橫掛在腹前或置於鼓架上,圓球狀一端鼓面置於左側。既可用雙手拍擊兩端鼓面,也可左手執竹木鼓棰敲擊、右手拍擊。球狀一端鼓面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狀鼓面發出深沉渾厚的低音。它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民間樂器一起用於合奏,也爲師公戲、師公舞、蜂鼓舞等民間歌舞和曲藝伴奏。


  猴鼓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羣衆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反映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後來,毛南族爲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關於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流傳到後來就成爲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毛南族對去世的老人出葬時除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親人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毛南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爲毛南族的傳統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