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彝族火葬儀式

生死是自然規律,生是人生命的起點,死是人生命的終點、是人生的歸宿,涼山彝族對亡者的祭奠活動極其重視。騰飛的大鵬鳥會死,美麗的孔雀也會死,人也終歸會有死,也許結束就是新的開始。我們一起看看彝族的喪葬習俗

大涼山彝族火葬儀式

據考證,彝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公元前就已在我國的各種史籍中頻頻出現,其先民是與氐羌有淵源關係的“昆明”人。遠古時代,彝族先民就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東南)等地繁衍生息。由於古羌人從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南下,在金沙江畔一帶與當地的土著部落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西南彝族祖先。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的“夷”、“縹”;唐、宋時期的“烏蠻”;元、明時期的“羅羅”、“保羅”等,都是當時對西南彝族先民的稱謂。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爲“夷”,而其自稱的“諾蘇潑”、“納蘇”等,都爲“黑族”之意,緣於彝族崇尚黑色。彝族傳統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靈魂崇拜、崇拜和“萬物有靈”,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還有令人信服的“畢摩”、“蘇尼”(彝族的神職人員)。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東臨四川盆地,西連橫斷山脈,是中國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在這裏有一個自稱爲“諾蘇”的勤勞勇敢的民族 彝族,居住在6萬餘平方公里的大小涼山。彝族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古老、傳說神奇的土地上,至今還保留着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文化傳統。據資料記載,喜德彝族葬禮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習俗,主要方式爲火葬,包括備喪、祭奠、指路、出葬、火化、聚食等儀式。長者去世後,還要舉行安靈儀式和超度送靈儀式。

彝族老人去世,家人要在老人斷氣前爲老人整理好遺容和換好壽衣。老人一旦斷氣,立即朝天鳴放一槍,兒女們悲聲痛哭,哭唱發喪,當奔喪的親戚朋友來時也要陪哭。同時將逝者雙腳捲曲,雙手握成拳交叉放於胸前。喪事期間,來弔唁的親朋好友攜帶糧食、酒和牲畜一路慟哭而來,籌備“帕海”(祭奠)儀式,人們到靈前唱喪歌。弔喪及守靈時,畢摩要爲逝者安魂超度,吟誦《安魂經》、《送魂經》。

天亮後出殯送葬開始,畢摩念着《指路經》,爲逝者靈魂指點通往祖先發源之路。然後鳴槍致哀起靈出棺,將逝者擡出家門,畢摩還要爲其念《出棺經》,衆親友再次與逝者道別。由四位男青年用木料特製的擡屍架將遺體直接擡往火葬地。我們幾個扛着相機、腳架跟在後面。

按照彝家的規矩,擡屍途中不能歇氣,要一口氣擡到火葬地。火化點一般在半山腰。火葬時,要在預先選好的火葬地點挖一個坑,用備好的白柴按東西南北擺一四方形,再按井字形重疊堆放,一般男性木柴堆放九層,女性木柴堆放七層。將老人的遺體擡上柴堆,頭向東,腳朝西地與擡屍架一起平放在木柴上,把送葬的物品堆放在火化場的周圍。太陽出山了,兩位火化人在木柴堆上澆上汽油後分別從頭、腳兩處點燃柴堆,熊熊烈火將逝者化爲一縷青煙漸漸送入天堂。家人和親友離開火葬地點到不遠處飲酒等待參加喪宴。約一小時,火化完畢,火化人將老人的骨灰捧起,裝在一個白色的布袋裏,然後用幾塊卵石把火化地點圍上一圈。這是畢摩用竹根包上白羊毛,纏繞紅線,裝在一個有槽的木棒內,盛入一個小布袋裏。整個喪葬儀式便結束了。

按照涼山彝族的禮儀,喪家也要買酒,還要殺牛、殺羊、殺豬,以殉逝者,同時款待參加悼念的人。據說按彝族傳統,一牛一羊一雞三樣爲佳,當然要視逝者的威信和奔喪人的多少而論。過去,涼山有的地方,喪葬以殺牛多者爲榮,除喪家自己準備的外,還有家支、親戚和出嫁女兒女婿出的牛。

族喪歌裏還有爲逝者指路的詞語:陰間有兩條路,一條是黑路,一條是白路。黑路是魔鬼走的路,白路是好人走的路。你要朝着白路走,莫向黑路行。白路是祖先走過的路,你沿祖先路上走,一直走到祖先居住地去。祖先住地子孫屋上還在冒炊煙,祖先打仗的地方還能聽到吼聲。你莫變成鷹,鷹來破雞羣,親人見你必定吼聲起;你莫變豺狼,你的親人見了必定吼聲起;最好你能變成布穀鳥,看不見你的身影,還能聽聽你那慈祥的歌聲

結語:喜鵲願人旺,烏鴉願人亡。往往烏鴉啼聲帶來不祥徵兆,傳來遠方親人不幸噩耗。願爾在遠方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