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懸棺葬的民族有哪些

在我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流傳着這麼一種喪葬習俗,就算在人死後把它連同棺木一起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並且是越高越好,在那個刀耕火種的時代,還是科技,文化,軍事都落後於中原大地的南方山區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那麼,究竟是哪些民族有着懸棺葬這樣的習俗呢?

解析懸棺葬的民族有哪些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佈。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民族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珙縣誌》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爲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爲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爲郡時屬僰道縣。

  僰(音bó,類“博”)解釋:1。逼迫。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爲“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羣。秦以前有僰侯國,位於今四川宜賓地區。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與當時川東的濮族同出一源。漢代,其聚居區稱僰道(王莽改爲僰治),是秦漢時期修“五尺道”通西南夷的起點。主要從事農業,除水稻外,還栽植各種經濟林木。本族奴隸主常向外輸出奴隸,稱僰僮或僰婢。曾發動過反抗東漢統治者的鬥爭。後一部分漸與漢族同化,另一部分向南遷移,到南北朝時成爲僚族的一部分。在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爲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家。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爲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

  僰最早見禮記王制篇作"棘"所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鄭注"棘"當作"僰"。呂氏春秋侍君覽始作"僰",稱"僰人野人,篇笮之間,多無君"。後來史記西南夷傳,有所謂"僰僮"。說文解字"僰,犍爲僰蠻也"。(摘自黃現璠着《廣西僮族簡史》)

總結:懸棺葬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就是一座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必要去探索其中存在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