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喪葬習俗 民間喪葬有哪些習俗

喪葬是對於逝者,進行的一種悼念儀式,也是一種的告別儀式。不同地區的民風不同,在辦理喪葬風俗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麼民間喪葬有哪些的風俗呢?接下來就和小編在喪葬習俗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民間喪葬習俗 民間喪葬有哪些習俗

民間喪葬習俗
  1、送終: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人人難免一死,,家人是很講究的。高齡老人過世,講究的是要有子女在場,看着老人死去,這就叫爲老人送終。如果一由於生急病暴病而死,或者患慢性病在不知不覺中死去,其子女一個都不在場,人家就要議論,連送終的人也沒有一個;二是要議論他的子女不孝,老人死去都不知道。人們俗稱的壽終正寢就是指老人過世時有子女在場,如無子女在場則視爲不吉利。在此風俗的影響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齡老人病危期間,子女們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邊,直到老人過世,子女們才放心。凡遇到這些子女,人家就會議論說他們是孝子孝孫,當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場,人家也會諒解,人們俗稱,但對送終的風俗至今未變。

2、哭喪:高齡老人女性子女在場一見老人斷氣就要放聲大哭。這種哭由老人的女兒哭,兒媳婦哭,如亡者是男性,還有其妻哭,這時的哭叫“哭喪”,這種哭喪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聲驚動左鄰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會聞聲而至,表示對的哀悼和對生者的安慰。舊時風俗中的哭喪有三種,一是在剛剛斷氣時的哭,二是在入殮時的哭,三是在親朋好友來弔唁時的哭,特別是弔唁者來弔唁時家人的哭喪,風俗中有“破法”之意,如果弔唁者來弔唁時沒有家人哭喪,弔唁者就認爲是晦氣,所以,在靈堂裏,始終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靈堂裏總要安排一個幫忙人,只要看到有人來憑弔,他就會高聲地叫一聲“哭兩聲”,這時家屬聽到叫聲,馬上就要哭嚎幾這種哭嚎聲,有的地方叫“嚎喪”,嚎喪一般都不是出於內心,而是出於禮節,但不論是哭還是嚎則都叫“哭喪”。舊時的哭喪和現時不盡相同,舊時的哭喪大多數發自內心,因爲舊時的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盡了生活苦難折磨,同時又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折磨,她們深受種種磨難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過世,她們的哭喪就會聯繫自己的悲慘遭遇,趁機悲哭一番,以發泄胸中的苦楚,她們的哭一般都是如訴如泣,悲悲切切,涕淚具下,即使是對憑弔者來時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現代人哭喪就不同了,特別是一些年輕婦女她們對生活苦楚毫無感受,即使親人過世,一般只能乾嚎幾聲,甚至乾嚎都不會,她們既不會哭,又不會嚎,更不要說訴,有的只會抽泣,或叫泣不成聲。現代人不會哭喪,但也想出了辦法,他們在靈堂裏播放哀樂以代替哭喪。也有的化錢請專門的哭喪婆代哭。

6、告狀(發耗):這裏的告狀,不是訴訟告狀,而是民間喪事風俗中的女兒、兒媳婦在自己的親回孃家或回婆家向家人告知公婆或丈夫亡故的消息,民間稱告狀,好比爲發訃告。目的是讓家人知道,某人已經死去,那麼被告知者就必須在當天趕到家爲憑弔,如果女兒、兒媳婦不回家告狀,親家是不能上門弔唁的,非但親家不能上門,人們還會說她們忤逆不孝。事至當今,告狀之風在農村仍然盛行,而且也很講究,告狀者必須身穿重孝,回家告狀時必須跪着向父母告知,這就是民間的喪事告狀。

7、吃卷牀夜飯:“吃卷牀夜飯”是在民間喪事風俗中,在死的當天晚上入殮前請村上人吃的一頓晚飯,民間俗稱卷牀飯,有的地方不吃卷牀飯而吃卷牀面。何爲卷牀飯?民俗中,在入殮後,生前睡過的牀上用品都要席捲出門,放到離村不遠的三叉路口燒掉,這俗稱卷牀。卷牀在舊時的含義是讓把生前的東西一起帶上陰間路,以便讓在陰間繼續使用。其實這是一種的說法。其實卷牀的真正含義還是出於衛生,大凡一般都生有疾病,有的甚至是傳染病,去世後在他的遺物上很可能沾染着病菌和污穢之物,爲防傳染,入殮後將牀上的東西席捲出門付之一炬,這樣到是很衛生的。在卷牀當天,家屬必須請人幫忙入殮,那就得準備卷牀夜飯供人家吃。舊時的卷牀夜飯比較簡單,一般連家屬親戚在內也不過二、三桌。但現時卻大不相同,因爲家屬爲辦喪事儀式的全過程都要在這天晚上議定,所請的幫忙人也必須到場,加上現在的村上人多,一頓卷牀夜飯,小的村起碼要八、九桌,大的村加上當晚來弔唁的親戚,一般都要十六、七桌纔夠。再說卷牀夜飯的規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舊時的卷牀夜菜一般都是兩葷兩素加一個豆腐,現時喪事人家的卷牀夜菜,用起了冷盆熱炒,規格略低於喪事正日的酒菜,而且喪事的鋪張浪費程度也越來越大,吃卷牀夜飯的風俗無形中加重了家屬的經濟負擔,但因舊風俗的影響,人們也只能不得已而爲之。

,將擁緊即算完成。現時因推行火葬,身邊不再放置隨葬品和石灰包,草木灰包。但近幾年來,一些從事銷售喪事物品的人,又推出了紙塑簡易棺材,從前的那一套。石灰、草木灰包不見了,但在周圍卻用大量的紙錢來擁緊。入殮結束,棺材才能得正(即放置中堂正中),這時,主持人招呼家屬繞棺材轉三圈,以示向告別,然後再把棺材蓋上,此謂蓋棺定論。舊時蓋上棺蓋後用三支爬頭釘和一支子孫釘將棺蓋釘牢,現時紙塑棺材蓋棺後用封箱膠紙封合。整個入殮儀式才全部結束。入殮結束後,還要在棺材底下點上放有到頭更飯和油盞的命燈,在棺材蓋上放上千張眼,據風俗傳說,這些東西都是爲驅邪神來犯,當然這都是封建的舊風俗,但人們還是照樣的繼承下來,這叫“上代傳下世”,照辦嗎,看來要想改變這類舊風俗是相當不容易的。

一切都恢復了老的風俗傳統。擱三朝:在農村,人有擱三朝的習俗。所謂擱三朝,就是從斷氣時算起,要在家裏擱置三天才能出殯入土,現時叫火化。有的人家爲等遠親歸來,也有擱五朝的,還有一些人家,要請風水先生或瞎子排定擱置的日期,這就出現了擱七朝的。凡擱三朝也好五朝也好,這都是對的一種尊重。特別即白天死,晚上就拖出去埋了。那一般都是指那些無兒無女的才早死夜拖

11、五穀倉、掮幡竹、開坑:在民間喪事風俗中,傳統的程序多得五花八門,入殮後,其中做“五穀倉”也是一件很要緊的事,五穀倉:是放在靈臺上的一件祭品。這五穀倉是用礱糠做的,它表示是的穀倉,其做法也很講究,一般農村中的老年婦女都會做。它是用四層方塊白布和一塊尖角白布拼做成的,四塊白布大小不一,底層一塊約九寸,再是七寸,五寸,三寸,製作時將每塊白布的四角縫合形成尖角,中空填滿礱糠,一塊小角布也縫成尖角,這填礱糠得由的女兒或兒媳婦填,如無女兒或兒媳婦,則由至親中的女性來填,填時要邊哭邊填,並哭喊着“××親人,我爲你做五穀倉拉”,哭一聲填一把礱糠,直到把四塊布和一塊尖角全部填滿,然後把它們一層一層壘起來成一座寶塔形,尖角放在最上面,這就成了五穀倉。五穀倉放在靈臺的右上角,待出殯時,由一人託着,當出殯主持人敲碎瓦片時,就有人來搶五穀倉,其中的一隻尖角由託者拿着放在牌位的子孫釘上,其餘各層由人搶走。舊時人們有搶了五穀倉的白布帶回家給小孩做填底布,說是能驅邪,現時人們搶了都是丟掉,此風俗純屬。喪事人家用的掮幡竹:風水將兩張三寸見方的紅紙折成三角形,然後在三角形的底邊上粘上一張飄帶,飄帶上各寫着丁財兩旺、吉祥如意,製作好的飄帶分別用線系在兩根竹子上,這就做成了掮幡竹。在出殯前由兩名兒童掮着走在前引路,直奔埋的墳坑。當埋好後,幫忙人爲堆好新墳,然後將掮幡竹插在墳墓的兩頭。不過,這時的掮幡竹上已經掛了許多拋墳用的東西,舊時上面掛小糰子,俗稱拋墳團,現時一般不用小糰子,而是改用棗子代替,等到新墳做好,就開始拋墳。拋墳就是將帶來的糯米小糰子或棗子撒向新墳,表示給享受。但農村風俗中有搶拋墳團的習俗。。現時已不同了,等到拋墳時,即使帶了許多棗子去拋墳,可一個小孩子也不會去搶,因爲現在的孩子對棗子根本不感興趣。開坑:就是爲埋葬棺材或骨灰盒的墓穴,這就是土葬風俗帶來的結果。開坑的傳統習俗上也很講究,舊時開墳穴,一般派五人。

小結:喪葬辦理有很多的事情,這個時候有很多的講究。一般辦理喪葬風俗的時候,人們都會請很多的人幫忙,因爲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