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有哪些特色?

彝族房子主要是瓦房、閃片房。茅草房,這些建築房子比較的常見。那麼關於彝族的民居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彝族民居具體都有哪些的特色呢?你都知道嗎?帶着疑問,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有哪些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佈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誌》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中國西南地區,彝族分佈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爲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爲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着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着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爲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爲畜廄。

建築藝術
  佛教建築南詔國時期,彝族先民的建築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主要體現在大理崇聖寺千尋塔上。千尋塔造型與同時代西安小雁塔相似,雲南地方文獻也常提到唐朝大將恭韜、徽義造塔等情況,由此,有學者認爲千尋塔有內地漢族工匠參與設計和建造,這是有可能的。崇聖寺三塔建成後,已經受住了兩次地震的考驗,一次是明正德乙亥年(1515)大理地震,千尋塔“折裂如破竹”,但十來天后又自行彌合。另一次是1925年大理髮生強烈地震,城內房舍十室九塌,而千尋塔卻僅震落塔剎。這充分證明了南詔國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

城市宮殿南詔建國後,一度以陽苴咩城爲政治中心,在這裏修建了古城池和宮殿,規模和佈局都有其獨到之處,如《雲南志》載:“陽苴咩城,南詔大衙門,上重樓,左右又有階道,高二丈餘,湬(音紂)以青石爲磴。樓前方二三裏,南北城門相對,大和來往通衢也。從樓下門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門,門屋五間。兩行門樓相對,各有片旁(匾額),並清平官、大軍將、六曹長宅也。入第二重門,行二百餘步,至第三重門。門列戟,上有重樓。入門是屏牆。又行一百餘步,至大廳,階高丈餘。重屋制如蛛網,架空無柱。

兩邊皆有門樓。下臨清池。大廳後小廳,小廳後即南詔宅也。客館在門樓外東南二里。館前有亭,亭臨水池。週迴七裏,水深數丈,魚鱉悉有。”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這一建築羣顯然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不僅有崇階危樓,來往大道,官員住宅,亭館水池,而且其建築藝術水平在當時也是很高的。彝族的民居建築,因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居住經濟水平和社會分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彝族居住民俗也隨着時代的變遷在發生着不同程度的變異,一些落後、原始的住俗也漸在革以新俗;一些傳統、典型、富於民族風格的民居建築形式也得以發展和光大,現在彝區的一些現代化建築就吸取和保存了彝族民居的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

小結:彝族的房子很多都是村寨的形式存在的,很多村寨都建立在高海拔山區。當地因爲彝族人生活的氣候天氣不同,所以彝族民居會有不同,建築方式上會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