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刺繡 納西族刺繡有哪些特點?

很多人來到麗江首先想到的就是麗江的豔遇,麗江的風景非常的美麗。但是其麗江除了這些,還有色彩斑斕的刺繡品。納西族的刺繡文化是非常豐富的,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納西族刺繡 納西族刺繡有哪些特點?

如果是多次的去麗江,你一定對於麗江的當地的油畫、明信片、廣告畫都是非常的好看。但是其實刺繡品也是有很多的出色的,當地的刺繡工藝非常的完美,很多女生刺繡就學習刺繡文化。

“納西族是一個生活在中國西南滇藏高原地區,一個深沉審慎,質樸厚重的民族,講述她,傳承她,是我們時代的使命。”麗江瀚墨民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經理楊麗芬說,麗江黑白刺繡服飾的歷史並不長,約有200多年的時間,改土歸流之後才形成了這套服裝樣式。

在沒有這套服飾之前,納西族女人的服飾主要以旗袍爲主,窄肩大擺,來自於滿族。之後又演變爲和摩梭人一樣的短襖長裙,裙爲百褶裙。改土歸流後,流官在政治體制、經濟文化等方面要求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變成了現在的長褂長褲,納西族婦女很勤快,她們把裙子的樣子改成現在的圍腰的形式,這樣的服飾更加適宜勞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因爲納西族深沉內斂的性格,其服飾顏色凝重,注重莊重感和儀式感。早先,其服飾配色並非只有黑白兩色,領口和袖口上會有刺繡,如彩色的梅花等。如今,裝飾性的繡品還有,卻只是在重要的場合才穿戴。

隨着時間的流逝,由於物質匱乏,各種顏色慢慢淡出了納西婦女的服飾。豔麗的顏色再也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藏青、暗紅、黑色,這樣的顏色恰恰凸顯了穩重、大氣和端莊。

服飾的顏色變了,也體現在了刺繡上。除了整體的藏青、暗紅、黑色的衣服外,作爲保暖和裝飾的羊皮披肩則成爲這些暗色中的亮色,這亮色卻一樣低調內斂。在這件披肩上,飾物保留比較多的是七星和飄帶。

“工作像蜜蜂,生活像蝴蝶”
  “它包含着納西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它是整個納西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楊麗芬說,納西刺繡僅從納西族婦女隆重節日盛裝上的飾品、最着名的傳統刺繡——“七星羊披”的飄帶上就可一目瞭然。

這件又稱“披星戴月”的盛裝飾品,主色調爲黑白兩色,7顆富含象徵意義的星星色彩豔麗。這來源於納西族崇尚素雅的審美情趣,包括民居建築也是青瓦白牆兩色。豔麗的色彩略微點綴,更顯內心對生活的熱愛。

羊皮披肩的上方有一塊肩寬般的梭織黑色布料,並排縫合着7個“七星繡盤”。之所以縫合着7個而不是6個或8個繡盤,是因爲納西族的祖先圖騰崇拜單數,同時象徵着多子多福。它來源於東巴經“創世紀”中“開天九兄弟,闢地七姐妹”的傳說。用3層單個的布墊壘疊的繡盤其圖案用紅黃青白黑5色線繡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每顆繡盤的圓心中,穿有兩根用上好麂子皮製作、粗麻線一般的須掛。它表示流星劃過天幕留下的痕跡,具有飄逸瀟灑的美感和詩意。

羊皮披肩主體是縫合在一起的兩層羊皮,底爲黑色帶毛羊皮,面爲經過鞣製的白羊皮。披在背上不僅有裝飾功能,還有保暖禦寒作用。

最爲講究的是兩根黑白兩色的長飄帶,上面用挑繡手法繡出的圖案,最能彰顯納西族人的藝術審美觀。第一排名之曰和諧,爲抽象的人體造型手牽手歡歌起舞打跳,“打跳”是納西族慶豐收的一種民間舞蹈;第二排繡的是鴿子的眼睛。納西族祖先是遊牧民族,以後才發展爲農耕民族,懂得飼養家禽牛羊。鴿子代表着從遊牧到農耕的變遷史;第三排繡的八角花,代表種植;第四排繡如意,表示吉祥;第五排繡荷花,象徵美好;第六排繡臘梅,表達納西族對花的愛好;第七排繡棧欄,說明納西族農耕經濟走向鼎盛,已經大規模飼養牲畜。飄帶最下方繡的是一隻高度抽象的蝴蝶,乍一看像個倒三角形,有一種對稱美。它來源於納西族諺語“工作像蜜蜂,生活像蝴蝶”

楊麗芬說,過去幾百年納西族刺繡技藝得到廣泛發展,很大的一個因素是緣於它在廣大納西族婦女中產生的高度共識,成爲了生活的重要部分。納西族刺繡技藝代代相傳,有的姑娘,會把師傅傳給她的一些基本原理,再加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創造性地糅合在納西族刺繡裏,所以納西族刺繡不斷地發展、補充和昇華。

但在今天的商品社會中,納西族刺繡技藝已不再作爲生存的手段,只是單純地還原到一種民間工藝的身份,納西族刺繡的意義只是作爲一種民族工藝美術品爲人們接受,納西族刺繡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漸縮小,需求量日益銳減。七星披肩我們也只能從一些老人的衣着上看見。

隨着麗江旅遊的升溫,它那黑與白的時間痕跡幾乎被掩埋和遺忘,沒有多少人知道在這衆多紛繁繚亂的色彩中,屬於納西刺繡的黑白傳說,加之各種現代紡織工業迅猛發展,各種優質紡織品層出不窮,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民族工藝,成爲當務之急。

手繡麗江
  “保護和傳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刺繡這一民間工藝在民間除了一些上了年紀的繡娘以外,已經沒有多少人會繡出這黑白綿繡。”楊麗芬說。

納西刺繡藝術的繼續挖掘整理首先是從楊麗芬開始的。雖然不是納西族,但楊麗芬就是癡迷於這黑白間的時間痕跡,她曾經走遍了麗江的壩子、山區、林地和鄉間,尋找和探訪不同地域的繡娘和繡品,只要碰到有人在繡飄帶星,她總會跟過去問長問短,也因此,她在幾年時間從民間收集了許多不可多得的古繡片,也更瞭解了關於這一項民間技藝的各種知識。在經過走訪和進行市場調查以後,她痛心地發現,納西刺繡已經快失傳了。“我想讓納西刺繡這黑白的時間痕跡永遠流傳在世間”。

既然還有人在做刺繡,就從她們當中開始吧。楊麗芬決定在繡娘中成立刺繡協會,把納西的黑白刺繡做成一種旅遊文化產品,不能讓它繼續默默無聞直到消逝。

楊七紅是麗江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她也是村裏刺繡做得最好的人。一直在家種地爲生,偶爾繡一下自小就會的腰帶自用,但她卻沒有想到,這項自小就會的女紅還在她50多歲的時候給她帶來不小的收益。楊七紅從楊麗芬的公司成立後開始在農活之餘爲公司做刺繡,2012年,楊七紅的個人刺繡收入就超過了2萬元。

而在納西刺繡開始在民間慢慢復甦的時候,2011年初,麗江瀚墨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開始醞釀成立,“這也是爲了讓納西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傳承下去。”楊麗芬說,這個研究院的成立,並不僅僅只是納西刺繡,還包括了製衣、刺繡、書畫、篆刻、東巴文化等。

2010年3月開始,楊麗芬的公司完成了對玉龍縣民間刺繡產品的整體包裝,確定了與拉市鄉吉餘村第一批10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繡孃的合作關係,目前已在冊一支近百人的技術嫺熟的民間刺繡隊伍,並在拉市鄉美麗的拉市海畔設立民俗陳列館,藏品4個類別,200餘件。在這個陳列館內,納西服飾和刺繡栩栩如生像一朵朵美麗的花開在了小掛件、卷軸、印章和皮包上,讓人看了不由驚喜連連,愛不釋手。

這項沉睡了的民間技藝正走向復甦,這是令我們特別欣喜的。楊麗芬說,他們在雲南省舉辦的多次博覽會中推出的民俗展示項目“手繡麗江”,涉及服飾、繡品、用品等,並申請了多項外觀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在民族文化保護業界引起了不俗反響。

小結:隨着時代的改變,現在刺繡很多都是由機器來製作而成,學習刺繡的人也逐漸的在減少。但是納西族當地人則並沒有放棄手工刺繡,並且把他作爲了重點保護對象,列入了重點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