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刺繡文化,你對滿族刺繡瞭解多少?

滿族是在很多的電視劇裏面都是會出現像是皇親國戚或者是皇帝之類的,很多古代的電視劇素材都是會出現。那麼關於在滿族的刺繡文化你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一起來看看吧!

滿族刺繡文化,你對滿族刺繡瞭解多少?

歷史源流
  刺繡是中國一項有着悠久歷史民間手工藝。滿族民間刺繡就是其中的代表。滿族民間刺繡,俗稱“針繡”、“扎花”、“繡花”,最初主要流行於滿族人聚居的廣大農村。通常以家織布爲底襯,以紅、黃、藍、白爲主調的各種彩色絲線,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參照圖案上下穿刺,織繡出各種紋樣,繡品包括服飾、日用品、喜慶節令等。繡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內涵。

遼寧省錦州市的滿族刺繡以其精湛細膩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遐邇。其滿族刺繡的作品十分突出人們渴望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形象地表達民族遷徙、信仰崇拜的敘述,圖案色彩配合要充分體現樸素、典雅、秀麗、生動、熱烈的不同藝術效果。

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進入了“中國故事”文化展示現場。由滿族刺繡傳承人夏麗雲帶來的“盛世龍”浮雕繡品技驚四座。

題材傳人
  廣泛生動的題材j豐富多樣韻種類、豔麗濃烈的色彩、誇張粗獷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

說明這家姑娘心靈手巧。當少女出嫁時,就把自己刺繡好的繡品張掛出來,供大家欣賞和品評,並作爲陪嫁品帶到新郎家去。在清代,刺繡更是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服飾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繡,因而,刺繡成了滿族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內部傳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給下一代。目前,出生於19世紀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傳人都已故去。健在的第四代傳人有蘇桂臣、王鳳蘭兩位,她們都已80多歲。滿族民間刺繡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這個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傳人王桂蘭之女夏麗雲身上。作爲第五代傳人,夏麗雲自幼師從母親。心靈手巧的她十歲開始學習刺繡,十五六歲便掌握了滿族刺繡的大部分技法。1998年,夏麗雲利用3年時間到南方學習蘇、湘、川、粵等中國名繡。2003年,她創辦了自己的滿族繡品有限公司。如今,夏麗雲已被確認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枕頭頂《獨佔鰲頭》與壁畫《十相自在》都曾在國際文化節上獲獎。北京奧運會期間,夏麗雲以滿族刺繡的獨門絕技“浮雕秀”精心繡制了一條“盛世龍”。這條長約2米的金色巨龍躍然欲飛,有凌空之勢,令參觀者無不歎服。 滿族刺繡是滿族婦女傳統手工工藝之一,是舊時滿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和掌握的一種技藝,主要施用於衣服、鞋、枕頂、各式荷包、桌簾、門簾、幔簾、幔套等。圖案則花鳥、人物故事、詞語詩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紋樣、幾何圖案等無所不包。反映了滿族婦女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傳承意義
  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藝術,保留着滿族原始的思維結構和原始造型,它是東北地區滿族手工母體藝術最基本的載體之一。它內容博大,想像力豐富,涵義深刻,手法新穎,形式多變,是研究、挖掘滿族歷史文化、歷史美學等方面的有利物證。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和保護。

隨着薩滿文化逐漸消亡和老一代刺繡藝人相繼逝去,滿族民間刺繡的獨特韻味正日漸淡薄,加之現代化機器刺繡的蓬勃發展,都對滿族民間刺繡造成巨大的衝擊。滿族民間刺繡出現後繼乏人的困難局面。令人欣喜的是,瀕危的滿族民間刺繡在錦州得到了及時有效的保護。錦州市積極扶持滿族民間刺繡團體,在社區、農村、學校廣泛開展技術傳播,聘請老藝人講課,傳授刺繡技術。同時深入民間蒐集資料,參加全國各類刺繡展銷會。有關部門還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希望使得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奇葩再綻光華。

小結:滿族的刺繡文化也是非常能夠代表滿族人們的,現在滿族的後裔也是會有刺繡的文化流傳。其主要的刺繡主要是有像是繡花或者是扎花又或者是針繡這些,都是都是滿族的刺繡文化精髓所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