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風俗習慣具體都有哪些?

基諾族主要是生活在雲南地區,他們喜歡吃一些野菜,喜歡吃比較辣的東西。那麼基諾族具體都有哪些生活習慣,會有哪些獨特的風俗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基諾族風俗習慣具體都有哪些?

飲食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多以煮、包燒、舂爲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基諾族的風俗習慣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着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爲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裏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採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爲常見。

基諾族常食用的菜有菜園子裏種的蔬菜、竹筍、野菜、家禽。基諾族民間有句俗話,叫做“漢炒、傣蘸、基諾舂”,就是說漢族的菜喜歡炒吃,傣族的菜喜歡蘸着調料吃,基諾族的菜則以臼舂爲主。每家最少有兩個木臼,一個舂鹽巴、辣子,一個舂菜。常用的佐料有香茅草、荊芥、姜葉、野八角、大薄荷、姜、香椿等。

肉類的吃法較多,可以酉奄成乾巴,也可吃新鮮的。牛肉、狗肉煮時放幾片黃果葉去腥生肉切成小塊放上辣子、鹽巴、八角等佐料,用竹子夾着放在火上烘烤熟,或者剁成肉末,放上佐料,用芭蕉葉包起來放在火塘裏燒熟,這種做法冷吃最可口。

基諾人做飯就餐均在竹樓二層的火塘周圍進行,有一定的禮節和講究。基諾族吃飯時首先要在火塘東側獻一點飯菜祭祀祖先和竈神,吃飯時全家人按順序在火塘旁圍蔑桌而坐,家長正對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給客人盛飯要少盛勤添。一般不興給客人夾菜,因爲他們認爲若給客人夾菜,就好象意味着吃完夾的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爲。他們認爲人有人魂,鬼有魂,穀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飯時甑子裏的飯不能盛盡,哪怕肚子沒有吃飽也要留一些,否則,甑子空着,谷魂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人也就沒飯吃了。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製,在釀製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並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一個着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

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飲食習慣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族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裏火 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 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裏,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着,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裏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爲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爲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選好後,太陽落山時,插上“達溜”(一種用篾編成的神器)。晚上建房的家長做到好夢,認爲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惡夢,認爲不可在此地建房。若夢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還要插上“達溜”。這樣的儀式可以舉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殺一頭小豬、一隻雞,請毛丕(巫師)祈禱。然後上山砍一棵頂上帶着葉子的樹,拿回來作椽子,還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後。請寨父寨母和巫師吃飯。第二天請村社的老人上山選樹,先殺狗祭樹神、森林神之後,砍兩棵祭神時殺黃牛和剽水牛時拴牛的柱子。房樑、房柱砍夠了,曬在山上,然後請親朋好友們幫忙割草,扎草排。山上的房樑、柱子鑿眼後,衆人幫着擡回寨子,挖好地基,蓋房就正式開始了。立柱子時要殺狗、狗的腳趾,還要把狗血塗在柱子上,以求驅除鬼。立柱必須在太陽落山前進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內。柱洞內要埋些檳榔,3塊芋頭和3塊生薑,3個達溜和3塊銅。立柱那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殺豬、雞、狗祭神,把血塗在東南柱上,還貼上狗毛、雞毛。請巫師唸經,請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後,舉行上新房儀式。

婚姻家庭
  基諾族青年戀愛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須在舉行“成年禮”之後,才取得談戀愛的資格。男青年16歲,女青年14歲。舉行成年禮後,還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時還要接受父母贈送的全套農具和成年人的衣飾——繡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繡有月亮花徽和幾何花紋的筒帕。基諾族的戀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諾語稱“巴漂”,即祕密的談情約會階段,這一階段,互相贈送禮物,如女子送檳榔、鮮花,男子回送草煙、精心刻制的刀把之類。第二階段,基諾語稱“巴寶”,即愛情由祕密轉入公開的階段。這一階段,互贈的禮物更多,而男子此時對女子最爲尊貴的禮物是男子的母親向女子贈送的禮肉,大凡男方家中殺雞、殺豬、殺牛或獵到野獸時,男方的母親都要選一塊好肉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四方形,讓兒子交給自己的戀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點是夜晚參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進行社交活動,其間男子編竹篾活,姑娘刺繡紡織,或相互對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煙脂的鐵片遞給男方,男方則用手指細心漆齒。第三階段,基諾語稱“巴里”,即請求同居。男方認爲雙方的熱戀已達到了同居的程度時,便可祕密地直接告訴女方,在徵得女方的同意後,就可以進行同居,即使同居後,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門戶沒有半開也不得任意闖入。同居時,男子天不亮即應離開女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同居後,雙方覺得應該組成家庭時,男子即在早上給女方家背水、掃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這家姑娘結爲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證人便登門求親。迎親這天,新娘必須在迎親的隊伍到來之前,躲藏起來。屆時由親孃的舅舅和兄長找到,交給迎親的隊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還要舉行潑污水儀式,即青年男子將污水潑在新娘身上,這是原來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過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緣氏族內的夥伴(基諾族不少村寨允許血緣氏族內的戀愛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結婚)。因爲她要到丈夫家生活,與夥伴們分離了,潑污水是對她的報復。

新娘來到新郎家,新郎的母親送新娘一個雞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紅線,繞3圈,新郎的父親要給她一隻雞腳,並在她手上拴紅線。意爲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連魂也給拴住了。村寨的長老“卓生”、“卓巴”也前來祝賀。人們喝酒、唱歌、跳基諾舞、擂太陽鼓、盡情地歡娛,以慶賀這對新人完婚。[1]結婚當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燒好洗臉水,請公婆洗臉,並正式稱呼他們爲阿爹阿媽。男子婚後仍可以“竄”姑娘,而婦女婚後一般不參加社交活動。離異現象很少。

生育習俗
  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基諾族在生育上也有許多忌諱和規矩。首先,婦女方面的禁忌:婦女懷孕後,砍柴時不能把斧子挾在柴中間,沒有出頭的芭蕉花不能吃,不能採白參、

基諾族
  黃色菌和獨朵的雞棕,背柴時不能把竹子柴和樹木柴背在一起,否則會難產。成雙的果子不能吃,否則會生雙胞胎;獸頭上的肉和叫谷魂的豬頭不能吃,吃了會對生育和孩子的生長不利。不能看月蝕,否則孩子會眼斜。其次,丈夫方面的禁忌,丈夫打獵時不能砍黃棕樹,否則孩子的頭髮長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則孩子長得不漂亮;不能割巖蜂,割了自己會被叮。寨子裏的老人死了不能參加擡,不能打蛇,不能爬樹摘果子,不能參加繃大鼓,認爲違反其中任何一條,妻子都會難產,打獵時,鳥類要打最好、最漂亮的,妻子吃了,孩子纔會長得漂亮。再次是夫妻雙方的共同忌諱,丈夫打獵回來的路上不能與妻子正面相遇,否則會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長得醜。

丈夫在妻子懷孕2個月後,開始準備坐月子吃的東西,如打野雞、白鷳、竹鼠、田雞等,烤乾後留着產後吃。

產婦在自己的房間生產,若生男孩,準備生薑9片,女孩7片,用白線穿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認爲可以把鬼嚇跑。孩子出生後,要立即取名,不然孩子就可能被鬼搶走。實行父子、父女連名制。特殊情況如孩子生下時臍帶繞脖,就取名“沙”;若孩子生病請巫師(白臘魂)看,就隨巫師的稱謂取名,如“白臘腰”、“白臘妞”等。

產婦分娩後在火塘邊臨時搭的牀上睡。產婦的餐具單獨放,不和大家的混在一起。生孩子的人家大門邊插兩支帶葉的桐樹尖,以示外寨的人不能入內。樓梯頭的門上放些竹葉和桐子葉,阻止鬼進屋。

生產的當晚,要殺雞祭祖宗,保佑大人孩子清吉平安。妻子生頭胎,丈夫睡在火塘邊照顧妻子。產後13天,丈夫殺一隻小雞自己吃,生男孩殺公雞,生女孩殺母雞,這隻雞是獻給獵神的。產婦在火塘邊住滿13天后,就搬回原來的房間。父母對孩子唱歌只能白天唱,太陽落山後不能唱。孩子的尿片只能白天曬,不能在屋外過夜。

葬俗
  基諾族實行獨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樹,取其中一段,剖成兩半,挖空中間,入殮後兩半蓋起來。人去世後,親人爲其穿好衣服,一隻手放一個雞蛋,眼睛上放兩塊銀子,

隨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產工具。如是老人,還要放把扇子,一條毛巾,意爲讓他路上煽涼擦汗。然後用白布蓋上,順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

入殮時,要跳“花臉”和“竹竿舞”,由5個男子跳,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驅鬼。出殯時要灑米、打槍,以驅跑鬼。出殯隊伍前面是擡着各種顏色和白布人形長幡的人,路上有9個岔口,3道關,彩色幡是送給各道關的禮物,人形幡是送給“傑卓”官(傑卓是基諾族遷到基諾山後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殯時準備好6個裝肉菜的竹筒和一個裝苦子湯的竹筒,苦子湯放在寨邊,獻給寨子神鬼,其餘6個帶到墳地,獻給各道關的官。

墓地爲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後要用樹葉在坑裏掃幾下,不然,挖坑者會得病。入殯時,當即敲死一條狗,放在棺材上一齊埋,據說狗可以在陰間給魂帶路,墳上用草排和篾笆蓋間房子,叫墳墓棚。墓棚周圍插上塗過狗血的尖竹樁。

墓地習俗
  基諾族的葬俗。基諾族村寨都有公共墓地,並按宗姓劃分墓區。公共基地很小,不得任意擴大。據說,擴大鬼的地域對活人不利,因此,有新死的人埋葬不下時,就得將從前埋下的棺木屍骨挖出丟掉。

小結:基諾族語言是屬於藏語系中的,基諾族的信仰也會有很多。對於剛出生的小孩都是有不同的不同,如果是剛出生的小孩時間是晚上,那麼就殺雞來進行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