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孫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孫姓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姓氏,它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流有三,主要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武公之子姬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武公之子姬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大孫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乃周文王之後,在西周初期誕生。

唐朝時期姓氏學家林寶在《元和姓篡》中記姓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爲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孫”中的“孫”爲姓氏,稱孫武仲,由此衛國孫氏產生。

衛康叔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王朝後,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史稱康叔封。

周公姬旦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後,把商王朝原來統治的部分地區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給康叔,以商王朝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爲都城,以監管商的餘民而建立爲衛國,姬封始稱衛康叔。

衛國位於今河南北部,還擁有河北南段和山東西端的部分地區。衛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諄諄勸導,以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衛國頗有起色而成爲當時的大國。

衛國傳至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姬和,已經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衛國國君,公元前812~758年在位。

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今山西長安),殺了周幽王。衛武公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幫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犬戎的叛亂,並護衛周平王東遷至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歷史開始,衛武公因功被周平王賜爲公爵。

衛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國泰民安,頗受百姓擁戴,是當時最有名的諸侯君主。

衛武公有子名姬惠孫,姬惠孫有子名姬耳,爲衛國上卿,食采邑於戚(今河南濮陽),建有戚國。姬耳有子名姬乙,字武仲。依據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到了公孫之子,因離其嫡長大宗之血緣已略爲疏遠,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爲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這樣,姬乙便以其祖父惠孫的“孫”字爲姓氏,是謂孫乙、孫武仲。

由於姬乙在衛國首稱孫氏,因此又稱大孫、孟孫、伯孫、長孫,其後裔子孫中亦有稱大孫氏、孟孫氏、伯孫氏、長孫氏者。

第二個淵源:
  源於嬀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工正嬀完五世孫田書,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爲氏。

陳完,是舜帝后裔虞閼父之子嬀滿的後代。周武王伐殷商時,虞閼父爲周族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生產,管理從事製作、燒窯的陶工。由於虞閼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頗有勞績,又因他是聖賢虞舜的後代,周武王就把女兒嫁給虞閼父之子嬀滿,並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嬀滿逝世後諡號陳胡公,又稱胡公慢,其家族便以陳爲氏。

從陳胡公開始,陳國經十代十二個國君的傳承,到陳桓公嬀鮑時發生了內亂。陳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嬀佗殺了太子嬀免而自立,是爲陳歷公。太子嬀免的三個弟弟嬀躍、嬀林、嬀杵臼爲兄報仇,聯合蔡國又設計殺了陳歷公。之後,三個弟弟相繼即位爲陳利公、陳莊公、陳宣公。

陳利公嬀躍即位五個月即去世,陳莊公嬀林接位七年後去世。到陳宣公嬀杵臼繼位後,原本已立太子嬀御冠,後又要改立寵姬之子嬀款,便狠心殺了太子嬀御冠。陳利公之子嬀完,字敬仲,與太子嬀御冠交往甚好,怕陳宣公的立儲之事禍及自己,便於周惠王姬閬五年(齊桓公姜小白十三年,公元前672年)逃往齊國。齊桓公當時爲春秋霸主,齊國勢力強盛,雖然陳宣公得知嬀完已經逃到齊國,但懼怕齊桓公,因此不敢追索。

嬀完到齊國後,受到齊桓公的接納,並封以上卿之位,嬀完謙讓推辭了卿的職位,只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並指齊桓公所賜之田改爲田姓,稱田完。春秋齊國“田”、“陳”二字通假,因此又稱陳完。

到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陳無宇)時,爲官“上大夫”,到其五世孫田書(陳書)時,領兵伐莒國有功,齊景公姜杵臼賜陳書以孫姓,並封以采邑樂安(今山東惠民),於是齊國的嬀姓孫氏出現。

在孫書(陳書)的後裔子孫,以賜姓封邑爲姓氏,稱孫氏,其中的長支以嫡自居,稱大孫,後遂有大孫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鄭國君主鄭僖公之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在史籍《左傳·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中記載:“鄭羣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謀子駟。子駟先之,夏四月庚辰,闢殺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孫擊、孫惡出奔衛。”

孫擊、孫惡便是鄭國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孫,就是姬擊、姬惡,二人逃到衛國,以孫爲姓氏。姬擊爲長,其後裔子孫中有稱大孫氏、長孫氏、孟孫氏者。姬惡爲幼,其後裔子孫中有稱仲孫氏、室孫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