歂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歂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姓氏,它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將歂孫生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中未能進入前2000名。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呢?現在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將歂孫生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封小弟姬友于鄭地(今陝西鳳翔,一說陝西華縣),姬友建立起西周王朝的最後一個諸侯國鄭國。姬友死後諡號爲“桓公”,史稱鄭桓公。在周幽王姬宮涅執政時期,鄭桓公擔任周王朝的司徒,負責掌管教化民衆和朝廷的行政事務。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日益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重疊,預感到西周王朝將要發生變亂,於是,他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是爲鄭國在東方建國的最初基礎,史稱“虢鄶寄孥”,亦稱“桓公寄孥”。孥,就是財產。次年,西周王室便發生了“犬戎之亂”,鄭桓公爲國捐軀,其子姬掘突襲位,是爲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攻滅了虢、鄶二國,建立了新的鄭國。鄭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姬歂孫,春秋時期在魯國出任大將軍,是一位名聲顯赫的歷史人物。

歂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在姬歂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歂孫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歂氏、孫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上卿歂歂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鄭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姬駟歂,春秋時期在鄭國出任執政大夫,是一名聲顯赫的歷史人物。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歂,鄭大夫駟歂之後。”姬駟歂,是春秋後期着名的鄭國上卿,是繼子產、子大叔之後的執政大夫。姬駟歂嚴格遵循並保護貴族利益,他在周敬王十九年(鄭獻公十三年,公元前501年)殺了鄭國的思想家鄧析(公元前545~前501年),依據的就是鄧析所倡導的《竹刑》上的刑法條款。竹刑,爲鄧析所創。他把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條文逐款撰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其爲《竹刑》。《竹刑》的出現,在中國的法律發展史上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於攜帶、查閱、依照和流傳。鄧析在春秋末期首倡“刑名之論”,操“兩可之說”,主張刑名之治,並制定了竹刑,還積極主張刑法公開化。結果,這種以法治國的政治主張,自然引發了鄭國貴族們的極大不滿,最後當然要爲代表貴族利益的姬駟歂所殺。

在史籍《左傳·定公九年》中記載:“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謂子然於是不忠。苟有可以加於國家者,棄其邪可也。”鄧析撰寫的《竹刑》,作爲刑書原本沒有什麼法律效力,擔被姬駟歂採用後,真正具有了實際的法律效力。《竹刑》是春秋晚期代表與奴隸主階級對抗的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律先驅。

在姬駟歂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爲姓氏者,稱駟歂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歂氏、駟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帝王歂頊,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歂頊,是黃帝的孫子、金天氏的侄子、昌意之子,也就是高陽氏,二十歲接替金天氏少昊帝登基,成爲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歲逝世。由於着名的屈原在《離騷》中說曾楚國王族是“帝高陽之苗裔”,因此有學者推測歂頊帝爲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其實,這位學者忘了:所謂“南方”的荊楚之地,是周王后來封賜給鬻熊之孫熊繹的,而楚族之故部原來一直居於商都朝歌南部的有熊(今河南新鄭),因此其族後來以“熊”爲氏,根本不是什麼“南方部落”,而是非常傳統的中原部落。傳說,歂頊的老師叫柏亮父,柏亮父教導有方,使歂頊在成年後爲人沉靜穩練,通達知理。歂頊帝在位期間居於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對內根據軒轅黃帝發展農業的一貫政策,制定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與二十四節氣;理順了四時五行之氣,用以教化萬民;還積極擴大各種莊稼的種植,訓養繁殖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損耗,進一步發展了農耕經濟。而對外,歂頊帝則極力進行擴張,多次率軍開疆拓土,北到幽陵(今北京),南到交趾(今越南),西到流沙(今甘肅嘉峪關),東到蟠木(今南嶺,包括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個山嶺,又稱五嶺),全部被歂頊以武力征服,在一定程度上也向這些地方播撒了中原的先進文明。歂頊帝逝世時,將天下人族共主之位傳與堂侄帝俊,成爲炎黃部落聯盟的新首領。

在歂頊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歂頊氏,後省文簡改爲單姓歂氏、頊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歂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羣體,三支源流實爲一個淵源,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未列入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2005年(島內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臺閩地區進行的姓氏統計程序,族人多以河南、洛陽爲郡望,亦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一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