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域性歷史文化因素

中國歷史發展悠遠,一般都以“上下五千年”來概述,五千年是中國文化的發展作爲線索。隨着時間的不斷流逝,中國地域文化不斷形成和發展,時至今日逐漸成熟,呈現出不同地域的多彩文化。接下來,一起隨小編來探索地域性歷史文化吧!

探索地域性歷史文化因素


  1、地域差異形成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差異
  近現代以來,許多歷史學者越來越關注歷史與地理的相融合,以地域的視野縱觀中國歷史變革與文化進步。由此形成了一門學科爲歷史地理學,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點:一爲復原,即各別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的近似復原;二是變遷,即不同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三是分佈,即特定時期的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分佈點研究;四是差異,即特定歷史時期中地理面貌與人文地理面貌間的不同地域間的差異。而對於中國歷史學者所關注的地域視野主要是第四點,即針對特定時期不同地域所產生的不同文化差展與風土人情。地域差別包括自然地理景觀的差異與人文地理景觀的差異。

《史記》中“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講的就是這種由於地域的差異而導致的人文地理景觀的差異。而在中國人文地理的研究層面上,以漢族聚集地爲例。秦嶺淮河爲界,形成南北風土人情的差異。如在使用交通工具上形成南船北車的差異,在飲食上形成南米北面的差異,更在風土人情上形成南方人細膩溫柔如水,北方人粗獷、豪放如風等等。這些都是由於歷史的發展,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差異,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歷史文化特點。而地域差別產生的淵源也是跟歷史的不斷變遷有着密切的關係的。

2、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文化差異
  秦漢時期,我國以北方的關中與山東作爲兩大農業中心,也是政治經濟的中心。而南方由於地廣人稀,幾乎屬於空白階段,因此炎黃文化成爲整個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化,漢中地區爲代表的中原地區是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漢武帝獨尊儒術,到百年後的成帝,劉向將全國境內劃分爲若干區域,時任丞相的張禹使僚屬朱贛按區敘其風俗,後被班固編於《漢書地理志》當中,根據此項資料可發現,當時全國齊地“士多好經術”,魯地“其好學猶愈於他俗”,三輔世家好禮文,但各地還沒有提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相反不同地區還出現不符合儒家禮教的習俗。如三輔“富人則商賈爲利,豪傑則遊俠通姦”、河內“俗剛強,多豪傑侵奪,薄恩禮,好生分。”、楚之江南“信巫鬼,重淫祀”、吳人以文辭顯,“其失巧而少信”等等。表現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點。隨着魏晉南北朝社會大變遷,北方移民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南北經濟發展已呈均衡態勢。但這個時期,仍以北方爲中心,盛唐可以說是南北共榮的文化發展階段。

《隋書?志?地理志》將隋煬帝時期全國一百九十個郡按《禹貢》九州編次,各於州末略敘其風俗。《地理志》表示,九州之中,兗徐青三州十五郡爲教化最好的地區。其次爲豫、冀兩州,這五州指的便是黃河下游兩岸即所謂的關東地區。而關西地區基本爲儒家聲教所不及,長安附近關中平原三郡,風氣極壞,“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三輔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則比較淳樸,自此以北緣邊九郡及河西清羣“多尚武節”。秦嶺以南長江上游地區,唯蜀地“頗慕文學,時有斐然,”,漢中與巴地則“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漢中以西蜀郡以北諸郡則因“連雜氐羌,人尤勁悍”……即使處於盛唐時期,其表現出的文化差異也是略有不同的。天寶年間的《通典?州郡典》中記載了其間三百多府郡的風俗。舉例來說,塞上文化主要是指以駐守邊疆的士兵爲中心的文化特點,表現爲唐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景觀。以儒家文化爲例,興盛地區在北方“山東”,兗州,南方“吳中”,略如隋時舊樣;惟以蜀土比齊魯,與隋代相比略有發展。由於安史之亂,北方居民再次大南移,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再次加大,南方人才迅速增加,五代末的時候,長江流域的經濟力量已遠超北方,成爲重要的經濟重心。

北宋時期,北方再次成爲政治中心,經濟發展有見長之處。但靖康之難以後,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甚至遠至福建及嶺南地區。北方由於長年戰亂,已無力扭轉其經濟中心南移之勢。《宋史?地理志》中將崇寧時二十四路合併爲十二區,略述爲中原地區“多專經術”,南方地區則“好爲文辭,登科弟者尤多”,在此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兩宋是理學最昌盛的時代,但徐福建一路講誦竟概未涉及,由此可見即使在宋代,理學也未必已被讀書人所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最爲發達的兩浙、江南、福建地區,又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處。宋代民間佛道權威顯然比周孔之教要高得多。元明清時期雖然政治重心在北方,但經濟重心已固守南方,同時南方人才濟濟,明制內閣大學士皆翰林出身,其中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75人,佔全國總數的45%,從人才分佈總形勢來看,東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與西南最爲落後,西北陝西,現代的陝甘青寧四省區只出二人,西南的廣西和雲南也只出二人。清代江蘇狀元幾乎佔全國一半,重要學者皆來自於南方。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從南北方經濟發展特點一窺當年的歷史文化變遷的腳步。

3、地域差異的語言表現形式
  地域差異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即爲語言的變化。作爲一種溝通的工具,它隨着人口的遷移而發生着重大的變化。從語言發展變化來看,幾次的南北大融合是語言變化的重要階段,也是語言豐富與發展的重要階段。首先表現在詞彙的,新詞的加入,舊詞的滅亡,在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階段裏,詞彙變化是首當其衝的,它是語言系統中變化最快的一種,幾乎每時都會產生新的詞彙,又伴隨着舊有詞彙的消失;二是表現在語音上,目前我國語音系統已形成八大方言系統,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各地語音也在慢慢變化。三則表現在語法上,這是語言系統中最爲固定的一種。一般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參考我國文言文語法與現代漢語語法,仍可以發現語法的變化。總而言之,從先秦兩漢歷代中原王朝來看,幾千年來沒有一種文化可以貫穿所有時期,各時代不同的風土人情差異,使我國曆史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中華文化的地域差異並不是在否定中華文化的共同性。這二者是辯證在存在着。作爲一個歷史悠久的有着共同意識的文化大國,文化在相通之處,更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差異,可以看出我國文化求同存異,兼容並進的特點。在外來文化相沖擊的今天,以地域視野考察中國歷史發展,與文化差異更多的便是通過對差異性的辯證討論,而找出共同性的發展路徑,真正做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