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特徵

巴蜀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稱,至今已有5000餘年發展歷程,是中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巴蜀地區悠久的歷史讓巴蜀文化更加 豐富。那麼,你知道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是怎麼樣的嗎?不妨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特徵

  一、巴蜀文化的歷史定位
  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系統中兩支各有悠久而獨立的始源,並行生長、生存和發展,並互相交錯影響和相互融匯的主體文化。長江文化作爲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文化體系,主要由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湘文化和下游的吳越文化三支主要文化構成。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區爲依託,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生存和發展於長江上游流域,具有從古及今的歷史延續性和連續表現形式的區域性文化。早在人類起源時代,就有巫山人和資陽人的先後出現,這是傳說的“巴蜀同囿,肇於人皇”的時代,可見其始源就具有悠久性和獨特性。到新石器時代,特別是晚期由文化積累到文明誕生的時代,巴蜀經歷了獨特的灰陶文化時代、玉器文化時代和青銅文明時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遺址爲代表的寶墩文化,昭示着部落的集聚終於誕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衍變起來的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爲代表的殷商西周時期古蜀國文化,展示了玉器時代的獨放異彩和青銅文明的不同凡響。成都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馬家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古蜀開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虛烏有。古蜀國傳說五祖從蠶叢、柏灌、魚鳧到杜宇、開明,這些不同時代的蜀族的生息和發展,就植根在考古發現的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當時長江上游古文明發展的中心,是長江文明的結穴處和生長點,這就是整個先秦時期巴蜀文化的歷史定位。

兩千年來巴蜀文化的不斷積累、變異和發展,爲我們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祕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靈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獨特的歷史遺產,豐富和延展了長江文化的內涵,銘刻着長江文化突破傳統、突破自我、探索創新的精神。在長江文化體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獨特的璀璨多彩的歷史地位。

二、巴蜀文化的歷史特徵
  縱觀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它具有如下三大特徵,值得我們在實施西部開發,構建四川特色文化中加以重視。

第一個特徵是它的開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時期,它就是一個善於容納和集結的開放性體系。作爲農耕文明的典型,巴蜀文化自然有其封閉板結和落後保守的一面,這是自然經濟帶來的必然的特徵;但它確實又含有淵源於古典工商城市生活方式的極具開拓、開放性因素的另一面。巴蜀雖爲盆地,雖爲“內陸大省”,但它有很早就發達的“貨賄山積”的工商業城市和充滿向外擴張活力的水文化,努力衝破盆地的束縛,嘗試突破傳統、變異自我、超越自我。正是這種靜態的農業社會的小農生活方式與動態的工商社會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運動,構成了巴蜀文化既善於交流和開放,又善於長期保持穩定和安定的多彩畫面,引起了思想領域和思維方式的相應變化。掌握這一矛盾運動的特徵,充分利用其開拓性、開放性因素的精華,對於推動今天四川城市化進程,無疑是有益的經驗。

第二個特徵是它的整體性。
  巴蜀文化從其誕生時期開始,即開始了向大一統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結,實現“最廣泛的文化認同”(美國學者亨廷頓語)的歷史進程。一方面,從文化認同角度看,其特質和內涵從秦漢以後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爲漢族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從區域特色的延續性角度看,它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蜀人自身的思維方式,努力實踐其區域性文化個性的更新與崛起。從數千年的歷史進程看,巴蜀文化始源獨立發展的時期相對甚短,而其與漢文化融合融匯的時期則較長,表明巴蜀人歷代對於母體文化體系有最廣泛的文化認同的整體觀念和大局觀念。

第三個特徵是巴蜀文化的特色性在於開創性與完美性的結合,在於順應社會結構轉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險性精神。
  四川人在歷史上一個突出的思想特徵是先亂後治的精神。“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是句古話,最早見於明末清初人歐陽直公的《蜀警錄》。而更早的淵源則可追溯到《北周書》上蜀人“貪亂樂禍”的說法。這一說法帶有一定的貶義,好像四川人好亂,難治,刁頑。但如從文學角度看,它說明巴蜀人的先亂後治精神是一種建設性的競爭思想。郭沫若認爲“能夠先亂是說革命性豐富,必須後治是說建設性徹底”,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他還認爲“四川人的豐富的革命性和徹底的建設性是由李冰啓發出來的”,是“李冰的建設,文翁的教化,諸葛武侯的治績,杜工部的創作”感化和啓迪的結果。這是很有見地的。今天看來,先亂後治的精神,說明四川人的開創性、超前性和風險性意識強。它的社會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險進取性、超前性與蜀人的追求完美性、穩定性的結合有密切關係。這種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

小結:說到巴蜀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川劇和變臉譜的戲碼,當然這也是喜歡戲曲的人才會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