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的江南水鄉建築文化

江南景色一向爲人們所傾倒,江南水鄉建築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江南水鄉建築風格獨特、設計巧妙、結構美觀,在中國建築文化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啊!接下來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江南水鄉建築文化。

美輪美奐的江南水鄉建築文化


  一:江南水鄉建築文化的引言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衆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爲借景爲虛,造景爲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着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樑、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一番純樸、敦厚的鄉土氣息。江南水鄉的民居以蘇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產富足的江南,住宅規模和佈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圍的牆壁高大、粗獷,因爲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較高的二層樓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經常房房相連,中間的風火牆隔斷,是爲了防火的考慮,庭院的面積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樓房,使一宅中採光通風口--天井顯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溼的氣候使通風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於建築與垣牆之間留不超過1米的間隙,用來拔風采光,效果頗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從大門起經過轎廳、客廳、正房到內室或後房,兩側有花廳、書房、臥室及至小花園、戲臺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兩到三條平行的軸線。

  但不論建築規模大小,江南民居都體現出一個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爲繁多,卻極少彩畫,牆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爲棕黑色,或棕紅色等。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二:江南水鄉建築文化分析
  (一)建築特點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佈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佈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爲大廳,後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採光和排水用。因爲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佈局俗稱“四水歸堂”。

  (二)建築結構
  四水歸堂式住宅的個體建築以傳統的“間”爲基本單元,房屋開間多爲奇數,一般三間或五間。每間面闊3~4米,進深五檁到九檁,每檁1~1.5米。各單體建築之間以廊相連,和院牆一起,圍成封閉式院落。不過爲了利於通風,多在院牆上開漏窗,房屋也前後開窗。這類適應地形地勢,充分利用空間,佈置靈活,體型美觀、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現出清新活潑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結構多爲穿鬥式木構架,不用樑,而以柱直接承檁,外圍砌較薄的空鬥牆或編竹抹灰牆,牆面多粉刷白色。屋頂結構也比北方住宅爲薄。牆底部常砌片石,室內地面也鋪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廳堂內部隨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傳統的罩、木鬲扇、屏門等自由分隔。樑架僅加少量精緻的雕刻,塗慄、褐、灰等色,不施彩繪。房屋外部的木構部分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牆、灰瓦相映,色調雅素明淨,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形成景色如畫的水鄉風貌。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鄉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裏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裏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唐代,這裏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里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築佈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爲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臺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由於人口衆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築極節省空間,而在層高上下功夫,其建築藝術也因此顯得精巧有餘,氣派不足。但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傾倒。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溼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爲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南方地形複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多是形似馬頭的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紅柳綠,環境顏色豐富多彩,民居建築外牆多用白色,利於反射陽光,南方建築粉牆黛瓦,房子的顏色素雅一些,特別是夏季給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覺。

  5、南方水資源較爲豐富,小河從門前屋後輕輕流過,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來飲用、洗滌。水又是中國南方民居特有的景緻,水圍繞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靈氣。水路又是運輸的主動脈,人們走南闖北,漂洋過海開創新天地,建立新家園。

  在江南水鄉衆多的古鎮中,只有烏鎮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文化古鎮。它除了水鄉古鎮都有的小橋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以外,還有茶館、染坊、典當、戲臺、道觀、寺廟、書院和名人故居。一個水鄉古鎮應該有的東西,它都有了。所以進入烏鎮,踏着清冷的石板,信步於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居中,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走進了一部線裝書,一部關於江南水鄉文化的線裝書。我可以說,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古鎮更足以成爲一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象徵的了。在烏鎮看橋,會無端想起許多美好的往事。

  烏鎮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舊時爲兩省(浙江、江蘇)、三府(湖州、蘇州、嘉興)、七縣(烏程、歸安、石門、桐鄉、秀水、吳江、震澤)的錯壤之地,爲江浙交界的一個重鎮。從譚家灣遺址的考證來看,烏鎮早在7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正式稱鎮是在唐鹹通年間,至今有1000多年曆史,這在江南水鎮中十分少見。鎮上除了穿鎮而過的市河外,還有兩條小河繞鎮而過,與市河一水相連。鎮內小河縱橫,蜿蜒曲折,臨河而起的水閣木樓,綽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橋輕臥,楊柳依依。濃郁的水鄉古鎮風味,在烏鎮發揮到了極致。它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清末民初的建築羣落,1991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小小的烏鎮,自古以來橋樑衆多,有“百步一橋”之說,橋最多時達120多座,現存古橋30多座。這些橋的式樣因地勢不同而呈紛繁之象,有的石拱、有的平鋪,有的雄偉、有的輕巧。在烏鎮看橋,你會無端地想起許多美好的往事。

  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是“橋裏橋”,它是由通濟橋和仁濟橋組合而成。令人叫絕的是,兩橋一呈南北方向,一呈東西方向,直角相連,所以你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如同井中觀月,因而博得“橋裏橋”的美稱。又因爲這兩座橋地處鎮郊接合部,一邊是民居櫛比,一邊是翠田綠樹,風光十分優美。兩橋又都是拱形結構,高大雄偉,若站南河岸觀看,兩橋半圓形的橋孔倒映水面,虛虛實實,似圓非圓,景色迷人。

  烏鎮歷史上第一座園林建築,是唐丞相裴休府。當時“長廊蔽日”,民間有“有天無日”之說,可見其規模的宏大。宋室南渡後,杭州成爲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距杭城四五十公里的烏鎮,屢被富裕人家青睞,紛紛在此建造宅第和私家園林。烏鎮的園林建築在明清時進入全盛時期,有十幾所之多。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假山流水、佳樹名花,可坐、可臥,可遊、可賞,極盡精巧雅緻之能事。只是這些浪漫溫馨的園林與晚清烏鎮最好的一家園林“庸園”一樣,全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裏。庸園是新文化運動的着名作家孔另境的曾祖父花數千兩銀子、歷時一年修建起來的,現僅留下孔另境的一篇《庸園劫灰錄》。

  江南水鄉建築文化的總結
  江南傳統建築的整體特色江南地區是着名的魚米之鄉,人民勤勞富足,世稱“江南水鄉”。這裏的人們自古以來臨水而居,形成以水道爲軸線的分佈格局。黑、白、灰三色,是江南水鄉傳統建築的主色調,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中,顯得淡雅質樸,融合成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風光。與住宅羣相伴而成的街、巷、弄、棚,與水道相伴的碼頭、駁岸、橋樑與物質精神生活相伴而生的店鋪、作坊、私塾、祠廟等,參差錯落,繁而不亂,一起形成具有鮮明特徵的江南水鄉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