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荊楚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民族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前後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吸取了周邊文化的精華還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我們所瞭解的荊楚文化只是一部分,荊楚文化的精髓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下面,一起來瞧瞧吧!

荊楚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荊楚文化作爲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可概括爲八大地域特色與四大精神特徵: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裏,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爲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誌着中華文明從捕魚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2、楚國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爲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採絕豔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鬥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阪坡等着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樸、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峯兩個自治縣爲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裏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衆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嶽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衆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蹟,都有着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着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着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祕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爲標誌,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澱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爲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爲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爲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爲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武昌首義爲標誌,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蹟、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一是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特徵。探尋楚人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夏商更替之際,戰火連年,楚人先祖輾轉遷徙到了荊楚地區。到西周末年,楚人還是一個弱小的部落。熊繹成爲部落首領後,率部族居江上楚蠻之地,“蓽路藍縷,以啓山林”。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爲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爲中華民族史上艱苦創業的典範。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熊繹出使受到冷遇。熊繹回來後告之羣臣,立志發奮圖強,發展生產,擴大疆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熊繹到熊渠,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當時楚國都城是“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曰朝衣鮮而暮衣敝”。正是憑着艱苦創業的精神,楚國才能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先秦發展史上的奇蹟。

二是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特徵。楚人的創新精神有很多記載:楚君熊通自行稱王,首創縣制。楚國滅了權國,便設縣治之。秦國設縣,在楚國之後。早於商鞅變法的吳起變法,是楚國曆史上的一次悲壯的革新運動,也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運動。楚人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以文學而言,莊周的散文奇詭莫測,變化無窮,氣勢浩蕩,意象崢嶸。屈原是楚辭的宗師,後人對屈原作品的評價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採絕豔,難與並能”,它道出了楚辭驚世駭俗的奇異之美。楚人大膽革新,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幷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特徵。在先秦的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見最少,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幷蓄,能夠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包括來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稱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於地中海東部,其風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絢麗的藍天白雲、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綠窗白牆。這種玻璃珠和淡綠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亞傳入楚地,成爲迄今爲止中國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實例,這條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絲綢之路大約早4個世紀。在初創時期,楚王沒有與周王室的血緣姻親關係可依,沒有遼闊的疆域可恃,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以致用,以獨立強盛爲目標,因而楚文化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這些特徵多基於楚人的善於學習、包容衆長的博大胸襟。青銅冶煉正是楚人學習吳越地區人民的技術發展起來的。楚國曾經兵伐魯國,魯國爲了避免戰事,奉送楚國100名刺繡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紡織工。楚國接納了這300名技藝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這300名工匠傳授了先進的技術,對楚國的手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些事例充分體現了楚人兼收幷蓄,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發展楚國的可貴精神。

四是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特徵。楚人有尚武之風,如荊州博物館有一種叫“連發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寫到秦始皇,其中有“連弩射海魚”的詩句。連弩可以連發十箭,可見楚人很早就在研究發明武器了。在豐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申包胥爲了求得秦國發兵救楚,在秦國朝廷中哭了7天7夜,終於感動了秦王;楚將屈瑕戰敗,感到對不起家鄉父老,以死謝罪,開了楚國將帥以身殉職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親臨戰陣之中,體現了非常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這樣的詩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其精神千秋萬代爲世人景仰,成爲民族脊樑的象徵。楚被秦滅時,楚人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不僅是預言,也是誓言。果然不過十六七年,秦國就在以楚國後裔爲主要力量的農民起義中被推翻。楚人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超越了時空,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五是“止戈爲武”的和合精神。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