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木版年畫的原創者是誰?

木版年畫,有着鮮明特色的藝術,審美含量極高。木版年畫,可以分爲三方面,那就是是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擁有巨大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朋友們,你們知道木板年畫的原創者是誰嗎?下面,跟着小編一起去探討一下吧。

揭祕木版年畫的原創者是誰?


  木版年畫的原創者是農民。
  在論述木版年畫的價值之前,首先要對木版年畫這一概念進行確定。木版年畫並不完全等同於年畫。廣義的年畫是一種歲時的繪畫,它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漢代驅邪的神荼和鬱壘;而狹義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畫則是一種年俗藝術。只有大衆過年時對年畫有一種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畫這一畫種纔會真正地確立起來。它誕生於何時呢?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着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着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

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儘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衆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複製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啓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着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瞭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係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裏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爲“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着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爲人知地散佈在田野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爲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爲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爲的損壞與銷燬。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着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