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東昌府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簡介

東昌府木版年畫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距今已經有了很悠久歷史,主要在山東地區,其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製作精美,在國內都有不錯名聲,那麼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它歷史起源、製作工藝、題材內容等當面作一個詳細介紹。

介紹東昌府木版年畫,東昌府木版年畫簡介

  一、發展歷程
  中國民間木版畫,唐以前未發現有文獻記載,宋代開始流行獨幅版畫,當時叫“紙畫”,明朝改稱“畫貼”,清初有的地方叫做“衛畫”,還有的地方稱做“畫張”。“年畫”一詞出現於清道光二十九年,顧名思義是指過年張貼的畫,後來這一名稱被文化人沿用。

  古代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代表着山東木版年畫的東西兩大系統,很早就在國內享有盛譽。

  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子”門畫看,這種版畫是從宋代獨幅版畫美女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擄往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地區成爲雕版印刷的一箇中心。

  明末清初,山西、陝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賈輻輳,物阜繁齒”的陽谷縣張秋鎮開設了3家年畫店。後來,其中之一的“劉振升畫店”遷到東昌府(山東聊城)東關清孝街,而後各地商賈蜂擁而至,競開畫店。

  在此之前,東昌府的刻書業甚爲發達,刻書業的插圖雕刻藝人專門負責爲各個作坊雕刻畫版,是他們開創了獨樹—幟的東昌府民間版畫。

  據考查,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坊分佈於聊城、堂邑、陽谷、壽張、東阿、莘縣、朝城、範縣、古城等二十多個城鎮和鄉村。

  清末,聊城的“五福祥、義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順和、裕興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廣和、同順興、義和成、源茂永、魯興聚等20多家大堂號畫店相繼出現。有的是農曆六月,有的是九月、十月着手開始印畫。着手最晚的作坊甚至是農曆臘月初掛作坊牌子。每個作坊每年平均需用紙600斤,每年春節前,各種年畫紛紛上市,引人注目。產品銷往魯西、魯南、魯北各縣,有的還遠銷到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民國時期,東昌府木版年畫達到鼎盛時期。近代由於漕運的廢止,運河斷流,津浦、京漢鐵路的興修,京杭大運河給予魯西北的地利日漸式微,豐富多彩的東昌府木版年畫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二、製作工藝
  民間工藝都有一套固定的工藝流程。民間藝人非常重視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於對儀式的崇拜與遵從,都是師傅傳下來的規矩,是保證手藝不走樣並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古東昌府木版年畫中,刻板工序和印刷工序就伐、支、桃、跟四個刀序,接下來是下空、出渣、淨底;印刷的工序有夾紙、爽紙、定紙、套色、晾、分類、批發等等,工藝流程實際反映着一種文化認識。

  每一種成功的民間工藝,在製作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訣竅,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屬於民間藝人的知識產權,因爲他們在傳承技術時也對之倍加珍惜,有些還對外人祕而不宣,像古東昌年畫製作中的”熟版“工藝,印刷中的”雙拉“,構對顏色等,這些都是藝人們實踐的經驗結晶。

  民間工藝幾乎都有一部分要靠心、手的感覺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這必須依賴長期的製作實踐,否則是難以掌握的。像東昌府木版年畫中的印刷過程的心手感應等等就是如此。這也是一種文化,其巧妙之處,恰恰在於其難以言傳,必須親自經歷,親自實踐。

  選材,凡屬自然之物都是民間工藝首選的材料,也是人們對大自然索取的最早認識和相對合理的利用,其中就反映民間文化的智慧。東昌府木版年畫選用梨木雕制木版,用松煙、茶水制黑色,槐米制黃色,葵花籽制紫色,生銅末鏽制綠色,石青粉制青色就是很好的例子。

  刻版藝人,這個羣體是源於東昌府古老的刻書業,他們是從爲書籍雕刻插圖開始,擴展到門神、紙碼等品類的創作。印版分爲大號、中號、小號三種,大號版長約60釐米,寬約40釐米;中9版長約40釐米,寬約30米;小號版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還有十幾釐米的神碼。

  刷印工人來源於東昌府刻書業,從木版印刷書轉業到刷印民間版畫,像做刻版藝人一樣,代代相傳,是一個專業刷印羣體。東昌府印畫是”雙拉“,”雙拉“是一次同時印兩個畫版,左手一邊用棕刷向畫版上刷色,然後放下棕刷、馬上再均左手將紙放在色板上,這是左手的分工;右手拿”趟子“在紙的背面前後左右趕印,然後放下”趟子“,再用右手把印好的畫從色版上揭下來,這是右手的分工。”雙拉“同時印兩種畫,再加上雙手的特殊合理分工,自然是印得快。”雙拉“的刷印方法比較難,難點是印色不容易套準確。但是刻書業的印刷”絕活“,借轉到刷印民間版畫,”雙拉“的這一訣竅,既是經驗,又是功夫。

  三、藝術特色
  東昌府木版年畫獨有的藝術特點是:整體造型統一生動、傳神,運動感強,藝術的裝飾技法協調,構圖飽滿,造型圓中見方,對物象結構進行概括、誇張、強化。比如:頭大身小,但是視覺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線條剛勁,弧線、直線並用,在一根線條中常出現停頓和轉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線條爲表達意象而概括,如作品上邊一隻手的表現,沒有畫出具體的手指,下邊一隻手的造型卻是採取意象的具體表現,和上邊的手形成對比。

  兩人物雙手中的鞭、鐗構圖位置動勢得體,恰似兩臂正在舞動。面部五官表情生動,嘴縫一條直線與雙眼形成反透視關係,這樣更具有藝術趣味。色彩分佈均衡、對比強烈,具有裝飾美。由於木版的時間久遠、印刷的磨損,刷印呈現的畫面線條反而更有一種自然協調的古樸之感。民間的就是民間的,俗中必有大雅。東昌府這對門畫是難得的大雅藝術作品,它和後來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東昌府的民間雕刻家把代代祖傳的實踐經驗,都自然成熟地蘊藏在版畫創造之中,天真與稚嫩、粗獷和神祕反映出農業社會的藝術氣象,是用精神內視的意想和心象去創造的、又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小結:如今時代發展,這門手藝也越來越少人去學習,所以在傳承上有關學者作出很大貢獻,比如申報非物質遺產,開辦木版年畫傳承基地,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能把這項藝術文化傳承下去,避免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