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禮指的什麼,儒家“禮”的主張是什麼?

說到“孔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小時候看古裝劇就經常聽到文人們講孔子,張口閉口就是“子曰……”。到了國中,語文教科書上第一個單元就會有《論語》,並且一定會要求熟讀背誦。從這點就能看出孔子有多麼重要。今天來學習一下儒家思想中的“禮”吧。

儒家思想禮指的什麼,儒家“禮”的主張是什麼?

  華夏古文化包括許多方面,孔子認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制度與禮樂觀念。他在這兩方面用功最勤,禮樂也是他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之一。禮樂文化以禮爲主,以樂爲輔,單提個禮字即可以代表禮樂。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周禮是周族從父系家長制時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包含了周人的習慣法和道德律。隨着周人進入奴隸制社會,周禮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漸淡化,而等級制的內容不斷強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一貫的,即血緣關係的紐帶不斷,家族組織與社會政治組織合一。武王滅商之後,周成爲“天下共主”。爲了統治廣大的黃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對周禮進行一番改革(史稱“制禮作樂”)並普遍推廣,使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發生巨大變化。

變化表現在哪裏呢?着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到1927年)曾經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羣子中立嫡長子,作爲羣弟的首領和王位繼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權組織中即爲天子。而他的羣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權組織中則被封爲公侯。公侯的嫡長子在他這一支中又成爲大宗,繼承公侯之位,他的羣弟則是小宗,被分封爲卿士。由於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從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級,產生從上到下的統治關係和從下到上的臣屬關係。在古希臘、羅馬,家族組織被打碎,建立了純粹的地域國家。在中國則是把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組織合而爲一,形成宗法等級制國家。在這樣的國家裏,由於存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光靠法律來調整、維繫,尤其要靠道德來調整、維繫。那個把法律、道德、禮儀、習慣等等集於一身的東西就是周禮。所以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它代表西周以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

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爲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爲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張“事君盡禮”(《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學而》)按禮的規定侍奉君主,能爲君主獻身。齊國陳恆殺君奪權,孔子主張派兵討伐。其實齊君的腐敗無能,孔子並非不知道,但他認爲君主再壞,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殺掉他,臣的義務就是服從君主。中國傳統文化

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過孔子強調的是子對父母的孝順和弟對兄長的恭敬。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據親親原則,家族利益至上,親人犯了國法應該隱瞞而不是檢舉。“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怎麼能把隱瞞過錯叫正直呢?因爲它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小結:儒家思想的產生畢竟還是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所以根本上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禮”的思想在現在的開放社會已經發生了改變,大家不再接受階級統治,社會主義纔是時代最好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