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阿昌族酒文化

酒,是一種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在我國56個民族當中,阿昌族的釀酒歷史尤為悠久,酒成為了阿昌族人民的日常飲料,無論老少都是一個個能喝的猛將。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阿昌族的酒文化吧。


  阿昌族釀酒飲酒歷史溯源阿昌族釀酒工藝發達,其釀酒的歷史在糧食加工業中是屬於最早的一種。歷史文獻中多以“嗜酒”或者“嗜酒成性”等詞來記載阿昌族的飲酒習俗。

簡論阿昌族酒文化

“當蜀漢諸葛丞相南征,孟獲兵敗,迷路至此,與土人語及漢人姓氏,屏喇效之,即以喇為姓,夷人亦各自取姓。屏喇傳四五世,至喇烏,嗜酒色”這一記載是蜀漢時的事情。而阿昌族有先民以喇為姓的特點,故該記載中的屏喇和喇烏都應該是阿昌族的先祖,所以阿昌族釀酒歷史根據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蜀漢時期。公元十四世紀以後,漢文古籍對阿昌族的史事的記載多了起來。如明(景泰)鄭顒在《雲南圖經志書》卷六中有“境內峨昌蠻即尋傳蠻也,似蒲而別種,種秫為酒,歌舞而飲,以糟粕為餅,曬之以待乏”的記載。《滇略》、乾隆《藤越州志》中都有阿昌族“嗜酒”的記載。在幾千年前就傳唱的最古老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中就有利用酒智伏臘訇的唱詞:“送碗雞綜給臘訇,讓他美味下米酒。雞綜香,米酒甜,臘訇吃了直點頭。……臘訇吃了鬼見愁,肚子疼得冷汗流,倒在地上直打滾,好像萬隻老虎在吼。”(引自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在阿昌族的很多口傳文學中都溶入了酒的文化和酒的記載,在男女情歌對唱中就有“乾巴擦鹽鹽有味,隔年臘肉酒鑽心。”詩句,男唱:“紅米糙飯格是不合口?醃菜素飯格是不合心?一碗紅米糙飯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們接唱:“紅漆桌子黑漆邊,八碗九碟擺中間,一人吃了半鬥米,淡酒當做釅酒喝。”

火塘邊的白話酒。阿昌族每家都有一個火塘,提倡煙茶酒不分家,傍晚,你會看到勞作一天的阿昌族老爺爺們三三兩兩二話不説地往火塘邊一坐,主人便會倒上一碗熱茶,沒過幾分鐘,同樣二話不説地再倒給一杯白酒,他們圍火塘而坐,喜茶的喝着茶,好酒的喝着酒,或者交替而飲,間或掏出老土頭(一種吸煙的工具),打開煙盒,撮一撮老草煙,挖點鍋母子灰(燃紅的灰),吧嗒吧嗒地吸着。茶喝光了再倒上,酒盅空了又斟滿,撲鼻的茶香酒香便在火塘邊飄逸開了,久久不散。在煙茶酒的共同作用下,加上紅彤彤的火烘烤,一下子,他們便紅光滿面,精神抖擻,自信實足了,話也多起來。他們從日本人侵略講到包乾到户,從曩家長到俸家短,天南海北,東拉西扯,享受着喝酒帶來的快樂。此時,人世間的一切冷暖沉浮,酸甜苦辣,全都煙消雲散了,平時的恩恩怨怨,喜怒哀樂也全淡化了。男女老少圍坐在火塘邊聽這些長者談天説地,《載袍麻造天》《載米麻織地》的故事就這樣在講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氛圍中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這時的酒已不僅僅是酒了,它讓阿昌族人們喝出了氛圍、喝出了新生、喝出了人情,喝出了一部出色的阿昌民族發展神話史詩。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用蒸餾法燒製的白酒。阿昌族熱情好客,賓客來,待飯喝酒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菜飯上桌,主人請客人上坐,長者或有威望的人要坐在飯桌上方,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飯盆和酒罐都放在長者面前,老人斟滿酒,晚輩才能動筷子吃喝。阿昌人認為“喝酒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無酒不成宴”,無論你會不會喝酒都不能拒絕。飲用時,舉杯不碰杯不乾杯,飲多飲少隨意而定,講究的是温馨和睦的氛圍。邊吃邊聊,主人不時添上酒,愛吃的添多,不愛吃的少添或不添,添酒時雙手握瓶以示穩重,晚輩接酒會伸雙手捧杯相接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這樣酒過三巡,三巡之內客人一般不能拿酒壺,若拿着就相當於找酒喝,看不起主人,三巡之後客主自便,可以繼續喝酒,可以用飯,沒有喝完的酒可留杯內不強求喝完,同時解除不能拿酒瓶的禁忌。一般客不讓席,主不自退,主有事先退須向客説“菜不可口”“諸位飯少”等歉意語,客人飯飽停筷需説:“酒足飯飽,不候主人,請慢用。”若主人家沒有相應的人培客,會請族中長者或有威望的人來培吃,以示情理相通,交談融洽。

相對封閉的交通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芒市高埂田保留了阿昌族傳統釀酒技術,他們酒原料選用當地生產的大米,酒麴自採自制,甑制蒸餾多采用竹木製器,發酵窖貯存罐採用土陶製品,酒味醇香,土鍋小甑酒遠近聞名。酒是阿昌族婦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從小姑娘開始就學釀米酒燒製土鍋酒的方法。秋收後,青年男女結伴上山,唱着情歌,採集苦草等十八種草藥配製酒麴;冬臘時節,家家户户炊煙裊裊,開始釀酒,藏之於甕,備足供來年節日和待客之用。能否釀製出好酒成為了評價姑娘才藝的重要因素,“酒罐裏淌出來的是女人的眼淚,酒碗裏斟滿的是男人的太陽。”生動描繪了婦女制酒的艱辛與偉大。

阿昌族不論是討親嫁女、走親串戚、日常交往、人生禮俗離不開酒,還是每逢節慶、祭祀祖先也離不開酒。在阿昌族婚禮中有“攔門酒”、“財禮酒”、“交杯酒”;新娘接到男家,一對新人要先用酒敬拜祖先;拜師學藝要喝雞血酒;調解糾紛要喝和氣酒。遇上寨子裏哪家有了紅白喜事,來了遠方客人,大家相邀喝酒、唱歌、跳舞,阿昌族把這種活動叫“蹬窩羅”,以歌敬酒,以舞助酒,用酒消除煩惱,用狂歡顯示熱情好客。

阿昌族酒文化的精髓————酒德雖然史書上多次記載阿昌族“嗜酒”,但阿昌人卻很注重酒德,認為醉酒是丟臉的事。每當熱情好客的主人多次斟酒、勸酒時,許多明智的客人一方面向主人表示謝意,另一方面則用“酒在壺中人論酒,酒到肚中酒弄人”的民間俗語來回答主人,説明自己實在不能再飲酒了。主人聽到客人的這些話後,一般也會停止勸酒。阿昌族老年人經常教育和告誡青年人,飲酒要隨人量,不能亂吵亂鬧,更不能亂罵人,千萬不能惡語中傷他人。並説:“中等之人好吃酒,從不得罪親朋友,酒醉之時理義通,忍口藏舌回家走。下等之人好吃酒,端住酒杯不放手,酒醉之時只見鬧,癲狂胡言亂開口。”青年人都把這些警句牢記在心,用來鞭策自己。所以在阿昌族中,酗酒之後發酒瘋的行為總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對少數的酗酒者,醉後惡語傷人之輩,都恥之為“酒醉子”。但是對醉酒的人卻並不是置之不顧,而是進行照顧和關懷。這反映出阿昌族人民對待酗酒的態度很客觀:他們一方面注重道德和輿論的教育,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又講求實際,給予酗酒者以關懷和幫助。整個阿昌族酗酒的人極少,與這種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是有很大關係。酒在阿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用途是十分廣泛,其酒文化也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圖景。阿昌族男子,不論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飲酒的面也比較寬,但有意識地用酒來麻醉自己痛苦靈魂的人,確實只是極個別的現象。這説明飲酒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離不開其社會文化因素制約的。眾多的有關飲酒的社會文化活動、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飲酒的道德觀念、代代相傳的有關飲酒道德觀念的傳統教育、社會輿論、對少數酗酒者的態度等,都是其寶貴的酒文化要義。被史書記載為“嗜酒”的阿昌族人能有如此謹慎的酒德是十分難得的,這與阿昌族謹慎的民族品格有着極為緊密的聯繫。在濃濃的酒香中散發着尊重與愛護、團結與友情、平等待人與坦誠善良的文化底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