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分佈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佈。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孫姓分佈

東北三省

黑龍江的孫氏,主要分佈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縣等,其中佳木斯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32000餘人,佔總人口數的5.3%;伊春孫氏為第六位大姓;克山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約5000户,佔總户數約在4%左右。在賓縣,孫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佔總人口數的2.13%。黑龍江其他地方,如哈爾濱、富裕、富錦、明水、巴彥、呼蘭、虎林、黑河、五常、肇東、寧安等市縣地,孫姓人口分佈也不少。

吉林省的孫氏,長春、吉林、通化、舒蘭、永吉、德惠、撫松、榆樹、伊通、延吉、懷德、農安、磐石、柳河、延邊等地。

遼寧省的孫氏,在新金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為4.82%。桓仁縣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1-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也接近5%。燈塔縣孫氏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佔總户數的2.11%。

山東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當代孫姓在各地的分佈相當稠密。

樂安大約在惠民、廣饒縣一帶;東莞在今山東沂水縣境內。如今這裏的孫姓人口分佈依舊密集。在惠民、廣饒縣一帶,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都相當多。據1985年調查統計,廣饒縣孫姓人口將近2萬人左右,約佔總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當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濟南台兒莊區、海陽縣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據198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35000人,佔總人口的4.98%)、梁山縣、莒南縣排第四位;萊州市(據1985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8126人,佔總人口的5.54%)、諸城市(據1987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5萬左右)、臨淄區(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20927人,佔總人口的4.22%)、高密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平邑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濰坊市、棲霞縣等排第五位。

孫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縣市有:安丘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7496户,佔本縣總人口的3.27%)、泗水縣(據1988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0365人,佔本縣總人口的1.94%)、荏平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5000人以上,約佔本縣總人口的1.4%)、煙台市、萊西縣、東平縣等。

孫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陰縣(據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2336,約佔本縣總人口的2.79%)、金鄉縣等。

其他有孫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縣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據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肥水縣排第十位;新泰市(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與利津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996户,佔總户數的1.7%)排第十三位;臨成縣排第十五位(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660人,佔總人口的0.94%);成武縣排第十七位(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在5000以上,約佔總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孫姓族人的主要發源地,衞國孫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幹楚國孫氏有部分源頭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孫姓現仍是當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縣孫姓排名第四位,在整個商丘地區孫姓為第五大姓。在浚縣,孫姓排第六位,人口約18500人,佔本縣總人口的3.36甲o。在孫叔敖家鄉固始縣,孫姓為當地第八大姓,有關孫氏的村、鎮等地名也有11處之多。在舞陽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為2203户,佔本縣總人口的1.91%)、武陟縣(據1985年統計,近1萬人,約佔本縣總人口的1.8%左右)孫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陽、汲縣、衞輝市一帶及洛陽、開封、鄭州諸地的孫姓家族也不少。衞輝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欒川縣,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佔總人口的1.8%左右。泌陽縣也排在第十二位。孫姓排名在當地第十三位的有許昌縣(據1982年統計為2984户,約佔總户數的2%左右)、登封縣(據1988年統計為10313人,佔總人口的1.97%)、靈寶縣(據1997年統計,孫姓約佔本地總人口的1%以上)、泌陽縣。

在郟縣,孫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據1982年統計為6547人,佔總人口的1.39%);獲嘉縣為第十七位。在濟源為第三十位(據1990年統計為4499人,佔總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縣外,在當代河南的商丘、駐馬店、西平、杞縣、西華、封丘、偃師、洛寧、淮濱、沈丘、尉氏、鶴壁、襄城、南陽、安陽諸地孫姓人口也都有較集中的分佈。

河北在歷史上也是孫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位於現河北的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在當代孫姓仍是當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佔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為8735人,佔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為12492人,佔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裏仍有4%以上的比例,並且有孫莊鎮、孫窪鎮、孫石佛村、孫家窪村等聚居區。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為15443人,佔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為7805人,佔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後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佈也有相對集中的分佈。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這裏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誌裏,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佔總人口數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佔總人口數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X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佈於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

在蘇南地區,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裏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餘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餘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佈。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於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現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佔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後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聚集、形成、壯大,後又從這裏走向四方。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聖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湘潭、湘鄉、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於湖北北部地區。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裏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裏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在這裏孫姓人口的分佈比例不是很高。現因有地方誌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裏的具體分佈還是比較明確。

陝西

陝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裏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陝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聖”孫思邈。現在陝西省的孫姓人口分佈比例不是很高,低於全國平均數。如陝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裏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後因工作關係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