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條件的考慮

土壤的選擇

地質條件的考慮

這裏所説的土壤,是指風水學“龍穴”所處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築的基地。在古代,擇地定穴位後,為慎重起見,要開挖探井驗土,這個探井就稱為金井。驗土以“土細而不鬆,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深淺度數,隨地酌定,見浮土已盡,土色已變,或五色鹹備,或紅黃滋潤,便認為是得到地氣,這是風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經纂》卷三“陽基辨土法”曰:“於基址中掘地,周圍闊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將原土篩細,復還坑內以平滿為度,不可安實,過一夜,次早起看,若氣旺,則土拱起,氣衰,則凹而兇。”考慮到土壤結構對建築的承載力,古人還總結出了稱土法,《相宅經纂》卷三“稱土法”曰:“取土一塊,四面方一寸稱之,重九兩以上為吉地,五、七兩為中吉,三、四兩凶地。或用斗量土,土擊碎量平鬥口,稱之,每鬥以十斤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有的風水書也講到稱土法為“入土實一斗,稱之,六七斤為兇,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來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前章講到郭璞相地營建温州城等的故事,就記述了稱土法辨土法用實踐的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土壤多種。按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大致可分為砂土類、壤土類、粘土類三種,它們的含水量和耐壓性均有差異。要透徹土壤的性質,還要對土壤的形成和結構作一簡要介紹。我們常見的土壤是堅固的巖石在持續不斷的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懸殊的顆粒,經過不同的搬運方式,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成的沉積物。它是由顆粒(固相)、水(液相)和氣(氣相)所組成的三相體系,不同土壤的三相組成成不一,因而在土的輕重、鬆密、乾濕、軟硬等一系列物理性質和狀態上有不同的反映,這些物理性質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組成比例關係,決定了土粒比重、含水量、孔隙率等的大小,這些指標是基工特性的重要參數。一般説來,土壤比重(單位體積的重量)越大,孔隙率越小,就越密實,承載能力就越大,適宜做建築地基;對同一種土壤來説,含水率越高,承載力就越小。土粒的比重決定於土的礦物成分,它的數值一般為2.6~2.8,砂土和粘土比重在其範圍之內,而有機質土為2.4~2.5,這類土含有大量的動植物腐殖質,顏色暗黑,土質鬆軟;而泥炭土的比重就更低了,僅為1.5~1.8。後兩類均不能做為建築的地基。
  風水中説的鬥士六七斤的兇土大概就是機質上了,而八九斤的吉土可相當於砂土或粘土,十斤以上的大吉土,相當於密實的碎石土了。看來古人的土壤稱重法雖不那麼科學,但在當時來説卻是行之有效的,而吉凶的觀念的本質內涵也就是指承載力大小和透氣滲水性好壞,並無可言。
  按現代地基力學要求,各類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單位面積上的承載力,一般為噸/平方米)。可按下表查得: 表3-2 地容土容許承載力 (單位:噸/平方米)

土的名稱

承載力 

土的名稱

承載力

碎石土

30-80

淤泥質土

5-10

砂土

15-35

紅粘土

12-30

粘土

12-40

素填土

6-15


  綜合承載力,滲水性、含水量等因素分析,砂質土壤土質緻密堅固,承載力大,含水率低,較粘土乾燥,滲水性和透氣性好,利於土壤的淨化,防污性較好,並易於開挖施工,因而建築土質以砂質土為宜。壤質土(有機質土)結構疏鬆,承載力小,房屋易發生沉降塌陷;而粘質土結構過於緻密,滲水性能差,房屋易發生潮濕,不利於人體健康。
  在古代,墳墓之穴多選在砂土之處,因砂土的含水率低,滲水性和透氣性好,最利於木質棺槨的持久保存。如震驚中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雖經二千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尤其墓主人的那具,保存極好,甚至連肌膚仍富有彈性。這是與墓葬地的良好地質條件分不開的,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五里牌附近,是瀏陽河平均水位約15米,該台地由網紋紅土及砂礫層組成。棺槨座落在厚約1.1米,層壓較緊的砂質粘土層上,下為透水的礫石層,四周則為網紋紅木所包圍。棺槨以上是厚達16米的雜色夯土,地表水難以滲入到墓室。此外,又採取了在棺槨四周加以木炭、白膏泥填充等技術措施,終使其防腐性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